最近在读爱丽丝·施罗德(Alice Schroeder)所著的沃伦·巴菲特的滚雪球(THE SNOWBALL)。厚厚的一本,800多页文字,着实让我对巴老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个叛逆的高中生、一个冷静的套利者、一个事无巨细的基金管理人、一个吝啬的“守财奴”、一个思想兼行动的巨人,和一个走着灰色地带影响市场发大财的资本家。
 
巴菲特的精明首先体现在节省成本上。1962年,巴菲特没有花一分钱就“全职”雇佣了一位能干的经纪人亨利·布兰特(Henry Brandt)。因为巴菲特经常从亨利当时所服务的经纪公司Wood, Struthers & Winthop(WSW)下单,亨利也基本上是全职在服务巴菲特——WSW公司的大客户。巴菲特所付给亨利的“薪水”就是免去他投资于巴菲特基金里的管理费。而正是这个有趣的雇佣关系,帮助巴菲特成就了其投资生涯中不可不提的神来之笔——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运通位于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分支管理着大宗商品交易商安东尼·“蒂诺”·德·安吉利斯(Anthony "Tino" De Angelis)的联合菜油加工公司(Allied Crude Vegetable Oil Refining Corporate)的存货——装油的大铁罐和罐子里的大豆色拉油,并且根据储油的多少发行收据,而这些菜油存货收据可以作为抵押物向银行借款。有着政府出售腐败猪肉前科的安东尼发现了一个快速赚钱的大秘密——因为大豆色拉油库存收据可以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融资,所以只用没有人知道仓库里具体有多少食用油,就永远不可能有人知道这些抵押物到底知多少钱,也就意味着,安东尼可以无中生有,虚增食用油的存储量,然后再用这些无中生有的抵押物向银行去借数不清的美元。
 
通过对储油铁罐的内部结构进行特殊的改造,联合菜油加工公司可以用1加仑的食用油造出3加仑,甚至更多的菜油(其余重量由廉价的海水来充当),发行更多的收据并且向银行借更多的钱。但是,安东尼的胃口还远不止这些:作为菜油市场上控制着举足轻重的大豆交易商,安东尼开始参与食用油期货交易。以1至2美元1吨的价格,安东尼用从银行借来的钱购入合约,确保9个月之后他能以20美元每吨买到大豆;而购入合约之后,安东尼又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以高于每吨2美元的价格卖出期货合约,所以,对于大豆价格的投机变成了对于期货合约价格的投机,而后者只需花前者十分之一的资金量;考虑到安东尼购买合约所用的美元来自其掺杂使假的豆油,所以安东尼的投机可谓是成本低廉。这一切听起来多么像破产之前的安然公司!历史是惊人的相似!通过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安东尼控制了大豆市场。
 
当然,对于掺杂使假这件事,美国运通也不是没有耳闻,但是安东尼总有办法蒙混过关,继续着其在期货市场上无本的豪赌。但是,投机者必有失手的时候。1963年,苏联由于向日葵受灾需更多大豆提供食用油,这位安东尼提供了豪赌大豆涨价的机会。但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干预,飙升的大豆价格一路狂泻。安东尼破了产,而掺杂着大量海水的食用油也终于大曝天下。安东尼的债主们拿着一文不值的食用油库存收据找到美国运通,而两天之后,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
·肯尼迪(John F. Kennedy)遇刺身亡。学校关闭,商店停业,道琼斯在半小时内狂泻21点,110亿美元顿时灰飞烟灭,这一切给美国运通未来的命运蒙上了阴霾。
 
在巴菲特的眼中,美国运通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从信用卡到旅行支票。当美国运通的股价狂泻不止的时候,巴菲特却在餐馆、银行、酒店和大街上检验消费者和商家是否任然愿意接受和使用美国运通的产品和服务——完全建立在信用上产品和服务。最后的结论是:虽然华尔街基本对美国运通宣布了死刑,在大街上,人们仍然乐此不疲的拥抱着美国运通的服务。在巴菲特和亨利调查美国运通的时候,巴老的父亲霍华德(Howard)身体逐渐衰弱,并于1964年4月底去世。巨大的打击除了让巴菲特的鬓角上掉了两撮头发之外,丝毫没有影响到巴菲特的工作。接下来,就到了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部分了:
 
在滚雪球中,爱丽丝写到“在1964年6月底,霍华德过世后的两个月,巴菲特买入了300万美元的美国运通股票——这是巴菲特合伙企业里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投资。”(By the end of Jun 1964, two months after Howard's death, he (Buffett) had put almost $3 million into the stock; that was now the partnership's largest investment)。巴菲特是一个强调投资“安全边际”的人,其对于本金安全的重视程度使得他从不会去赌博(当然,除了其早年惨痛的赌马教训)。1964年年初,巴菲特合伙企业管理的资产总额是1,750万美金,300万美金购买单只股票绝对不是个小数目。是什么原因会让巴菲特这么自信这笔大投资会赚得盆满钵满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爱丽丝继续写道:“霍华德死后6个星期,沃伦做了件出人意料的事情”(Six weeks after Howard died, Warren did something unexpected)。当美国运通的总裁霍华德
·克拉克(Howard Clark,不是巴菲特的老爸)宣布美国运通对“色拉油欺诈”负责,并且赔偿6,000万美金履行道义责任时,很多股东站出来反对赔偿。而那时,巴菲特却站在了管理层的一边,并且掏腰包自己上法庭作证,支持赔偿。失望的投资人抛售了美国运通的股票,股价一直跌落到35美金。从来都是铁公鸡形象的巴菲特为什么此时如此大方?尤其是像巴菲特这种行为绝对按原则行事的投资人,这种异常的举动背后肯定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除了其做描述的“责任”、“道德”和“信誉”之外,我仔细对照了一下各个事件发生的时间。
 
上面说了,巴菲特在父亲霍华德死后2个月,也就是1964年6月底之前购买了300万美元的美国运通,那么巴菲特的父亲应该是在1964年4月底去世。而巴菲特出庭作证支持运通赔偿6,000万美元的时间是在父亲霍华德死后的6个星期,那么应该是1964年的6月中旬。而运通股价跌倒最低点35美金,应该是受到赔偿消息的刺激,那么应该是在1964年的6月中旬(巴菲特作证)到6月底之间(巴菲特已买入300万美元的美国运通)。整个事件的时间顺序是:
 
1963年年底:巴菲特和亨利调查美国运通和“色拉油欺诈”
1964年4月底:巴菲特父亲霍华德去世
1964年6月中旬:巴菲特出庭作证,美国运通最终赔偿6,000万美金
1964年6月中旬到1964年6月底之间:失望的美国运通投资人抛售股票,股价跌到35美金
......
1964年6月底:巴菲特合伙人企业已经拥有300万美元美国运通的股票
 
我们能不能做个大胆的假设:在省略号的地方,巴菲特是不是做了些什么?他是不是通过自己制造或推动的一些特别事件(巨额赔偿),影响了股价,并且乘机建仓呢?我需要更进一步的信息来验证这个假设。
 
如果巴菲特要是在6月中旬和6月底之间巨额建仓的话,那他持有的美国运通的成本价位应该在35美金附近,稍微高出一些,但不会太高。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发现了更多的线索:“美国运通支付了和解费用,艰难地走了出来,而股价也从最低的35美元,回升至49美元。到1964年11月时,巴菲特合伙企业已经拥有了430万美元的美国运通股票了。”(American Express paid the settlement and worked through its travails, and the stock, which had plunged below $35, rose to more than $49 per share. By November 1964, the partnership owned more than $4.3 million of American Express stock.)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算术:
 
430万/300万=14
$49/14=$35
 
Aha!!!巴菲特利用了市场的情绪,在自己缜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推动对股价有巨大打击的事件,为自己创造了绝佳的建仓机会。这种短期利空长期利好的形势,使得低位建仓的巴菲特实现了重仓股3个月内净赚40%的奇迹。当然,奇迹仍然在继续:到1966年时,巴菲特的美国运通的净值已经到了1,300万美元。一年半的时间,巴菲特净赚300%倍多!
 
在《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The Winning Investment Habits of Warren Buffett & George Soros)一书中,作者也有类似的描写:巴菲特亲自做调研,发现市场对于危机中的美国运通依然认可,坚定了巴菲特长期看好美国运通的决心,然后大规模建仓。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wBSg54NShZAC&pg=PA54&lpg=PA54&dq=%E5%B7%B4%E8%8F%B2%E7%89%B9+%E8%BF%90%E9%80%9A&source=bl&ots=j902E-AZld&sig=qUHsuqAbewW2GNiCoNoI2wtmx7Y&hl=en&ei=Axv4SsGFKoaIkAXnwIm5BA&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0&ved=0CDcQ6AEwCTgK#v=onepage&q=%E5%B7%B4%E8%8F%B2%E7%89%B9%20%E8%BF%90%E9%80%9A&f=false
 
像《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这种基于简单事实的粗略分析未免过于单纯,而且如果以此指导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必然有很大的危害。从以上我大胆的猜想中,读者可以发现,一个真正的投资人如果花巨大代价和巨大风险去做某个决定的时候,其实代价和风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因为:1,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2,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被人为影响甚至操纵。试想一下,当观众已经知道恐怖片的内容纯属虚构,并且可以像导演一样改变故事情节,那么在他们眼中,恐怖片还会这么可怕么?巴菲特投资的真谛在于:主动而非被动、影响而非接受影响。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当去年中国奶制品行业爆发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的乳品巨头备受打击。但是,有谁像巴菲特一样去思考了么?应该很少。
 
从联合菜油加工公司到安然,从菜油丑闻到三聚氰胺,历史重复上演(History repeats it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