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的那次宏观调控,给股市带来的震荡是相当持久的,市场从93年一直衰到96年初,足足三年时间里,其间甚至不曾出现过一次像样的行情。10年之后,应该不会那样了吧?但,万一万一,假如历史再次重演的话,我们该如何应对?本栏目推出了《适者生存》系列,希望能找到这一次宏观调控下的幸存蓝筹股。投资者切勿将本系列中列出的长线股视为短线操作品种,正确的做法是:锁定猎物,耐心守候,等待一个低廉的价位。
同样一个大盘暴跌,在满仓者眼里,看到的是割肉斩仓、是亏损,在空仓者眼里,看到的是逢低介入、是机会。同样一个宏观调控,在悲观者眼里,看到的是利润下降,在乐观者眼里,看到的是竞争对手的遭到重创、自己的地位相应上升。所以,我们明知银行业在宏观调控的日子里亦会受池鱼之灾,但我们依然将招商银行 (600036 行情,资料,咨询,更多)列入《适者生存》。在本文里,我们将招商银行与美国运通相比,而不是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更为国人所熟悉的银行相比,这是有私心的。因为美国运通是巴菲特股票投资组合里的一棵摇钱树,替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这个赚钱示范效应实在强。所以对于一个股民来说,希望招商银行成为美国运通,其言下之意是:希望自己像巴菲特赚到美国运通的钱那样赚到招商银行的钱。
一、巴菲特与美国运通
美国运通公司创建于1850年,旗下三大分支机构营运:美国运通旅游有关服务,美国运通财务顾问及美国运通银行。美国运通是美国三家最大的信用卡组织之一,另外两家是维萨和万事达。同另两家相比,美国运通的特约商户集中在旅游和餐饮、娱乐领域。在《财富》杂志全球100强企业里,90家都是用美国运通的公司卡服务。
1964年,美国运通遭遇危机,股票价格从65美元/股跌至35美元/股。但巴菲特发现商人们依旧在接受美国运通信用卡,由于这些信用卡仍有信誉,美国运通的整个帝国依然完整无缺。巴菲特将巴菲特合伙公司40%的净资产、价值约1300万美元买下了美国运通5%的股份。如此一来,巴菲特打破了他在一次性投资中使用其合伙公司资金不超过25%的原则。随后5年美国运通的股价上涨了5倍,从每股35美元涨至每股189美元。时隔31年后,美国运通的股价再一次出现暴跌,巴菲特又一次出手,结果是又一次胜券在握。到2003年底,巴菲特依然持有美国运通11.8%的股权,市值73.12亿美元,为其第二重仓股(第一重仓股为可口可乐,市值101.5亿美元)。巴菲特相信有时股票下跌完全是由于华尔街某些人的错觉造成的,所以他说:“当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遇到一次巨大但可以化解的危机时,一个绝好的投资机会就悄然来临”。
二、如何看待宏观调控下的招商银行
从面上看来,本次宏观调控中受打压的是那几个过热行业,但其实,银行系统的风险应该更大。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条已经相当紧张,宏观调控后,有的甚至发生断裂,这使银行面临相当严峻的信贷风险。所以,单纯就这一方面来看,银行股亦是宏观调控的受害板块,但我们依然将招商银行列入《适者生存》系列,原因在于——我们希望也相信它可以做到“敌退我进”,即:面临同样的不利环境时,大家同样后退时,竞争对手多退一步,就等于它多进了一步。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运通。美国运通的CEO谢诺尔特表示:“没人会希望经济下滑,不过,假如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我们也会利用这一形势让某些竞争对手遭受重创,同时增加我们的市场份额。”事实上,美国运通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1994 年墨西哥比索贬值之后,竞争对手纷纷逃离墨西哥,美国运通却乘隙而入。2001年的9.11之后,美国运通的敏锐嗅觉令其能迅速削减支出,以应对疲软的市场形势,同时,它在2002年下半年发现有机会可以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份额。结果,它的盈利在2001年减少了一半,但在2002年反弹到原有水平,在2003年它已经轻松达到了年均每股收益增长12%至15%、年收入增长8%的长期目标。
我们再来看一下招商银行。在2004年的中报里,招商银行也坦承:“紧缩型的宏观调控将对银行的贷款质量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但它同时也自信地表示:“公司在上半年抓住信贷投放整体紧缩、资金紧缺的有利时机,调整客户结构,增加贷款收益。同时,本公司现有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比较好,宏观调控对公司资产质量不会构成实质性影响”。我们相信,在宏观调控中敢放出如此豪言壮语的上市公司绝对没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