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yr与fujo11关于商品价值与效用和劳动价值的关系
没想到你如此博学:学贯东西,经天纬地。不过,这和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有啥关系?
你和本版的许老师,可以多多交流,估计会有共同语言。
不过,我猜测,你的这些云山雾罩的探讨,对你的经济学思考,不会有帮助。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这些不是云山雾罩的探讨哦!有利于认识剩余价值的大于小于还是等。即商品价值(W)和生产资料价值(C)与劳动力价值以及剩余价值(m)之间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社会经济活动必然有W>C(c十ⅴ),但我用我的价值论因此推演了有W=C(c十v)即剩余价值为0,以及W<C(c+ⅴ),即剩余价值为负。上述我说了从人学角度“人作为万物的使用价值的尺度”,从总个社会角度衡量商品使用价值(Q)的是社会劳动力(N)和时间(T),的数学逻辑公式是:社会平均生产力F=Q/NT,就是说NT是生产商品Q的社会总必要劳动时间,即在同样长度的时间段(T1)内用一定(同样)的社会劳动力数量(N1),使社会平均生产力F1=Q1/N1T1提高了成为F2=Q2/N2T2,由于Q2>Q1,N1=N2,T1=T2→F2>F1,所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剩余即增殖,但社会总必要劳动时间(NT)却不变,故价值不变!如果由于F2>F1,只求Q2=Q1,则N1>N2,T1>T2,就是说,生产同样量的商品使用价值的社会劳动时间或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节约或减少了,这些节约或减少的社会劳动时间可以以时候换空间,支配它们去劳动生产满足社会不足的需求或更高层次的需要,使原先非必要或奢侈品成为必要的商品。故生产同样商品的使用价值量q的个别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同一时间(T)中,由于折算个别劳动生产力提升而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减少,但拆算为社会平均劳动力的耗费反而递增了,这就是局部中价值增殖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m)产生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劳动生产力f=q/N3ⅩT,→f/Fxv′(单位商品的价值)>ⅴ′,反之则f/FⅩv′﹤v′,或f/Fxv′=v′,这取决于①f>F、②f<F还是③f=F。①有剩余价值m>0,②m﹤0,③m=0。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马克思为了政治需求把m归之于雇佣工人的活动创造,而没有把资本投资行为(劳动)与企业管理劳动也算入生产力系统中“人”的要素看作为同一的人类社会劳动,这就难免出现偏差,从而无法提出生产力系统创造的商品使用价值公平分享以及价值(劳动力和时间投入)的贡献来分配,而有时会忽略了“价值是生产费用与效用的关系”这个前提的比例,而忽略了Q1与Q2的社会使用价值的大小,泛泛而谈不同使用价值组合(比如Q1与Q2之间)的社会劳动时间的耗费大小,只有用Q与N和T的比例,即生产力或生产力的倒数,才能体现出价值以及社会使用价值的大小。
价值这个概念其实按我的理论,是可以抛弃不用的,用供给量、需求量、时间量、劳动力数量的关系式表达即可,这四个量基本上可以解构一切价值论,可惜,目前没没有人能与我更深入探讨,我的价值与哲学研究其实就是想从哲学的更高层次来进行逻辑验证,使数学与哲学结合,许多价值论的争论其实仅仅只是一个维度或视野的局限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讨论商品的价值时,必须要与产品的价值区分,上述的公式为了间化直观而没有提及产品的价值--一一即供给量的劳动时间(NT),如果理解到这个才可以再进一步深入讨论:需求量(Q-)/供给量(Q+)之间的关系数学逻辑关系!
参考我的另外几贴:
①《从我所悟的“劳动价值论”到国学以及宗教思想的“道”!》
②《对1993110的等式以及马克思价值论和我的价值论的回答》
③《回复张建平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的三点以及价值论的发展出路》
④《我发现并区分了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以及劳动价值》
⑤《与张建平讨论“价值判断”和价值事实与“事实判断”的问题》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