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前三集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
好久没有写过东西了,打开word文档后感觉是那么的生疏。最近一直在忙雅思考试,但还是有一些想法的,毕竟也是一个“老愤青”了。从大学毕业的那天起我就开始反思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情况,当然也会整体的去反思中国大学的高等教育体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毕业即失业”状况的出现?
最近在流行看《蜗居》,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在电影和电视剧领域我很少能把握住时代的潮流,但是这次我做了一次“潮人”,看到了很多的评论,有人站在房产商的角度看问题,比如最近任志强放言“年轻人就应该买不起房子”;当然更多的人是在批判社会的房价太高,高的令我们这些80后承受不起,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说现在的80后就是在进行一场“拼爹”游戏,更有很可爱的人将房价上涨的原因归结为“丈母娘”。真是五花八门啊,各有各的想法,百家争鸣未必不是好事,但是从不同的立场分析的结果恐怕就大相径庭了。
第三集还没看完我就有的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了,所以决定马上关掉暴风打开word,是该写点东西的时候了。
到底《蜗居》和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有什么关联呢?
首先,在大学毕业去哪里工作的这个问题上,郭海萍并不理智,她一味的去追求留在大城市,并没有想到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在这个大城市发展,留在这个大城市到底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去挖掘自己的潜能。我们在大学毕业的时候,留在哪里、去哪个公司工作,其实都是一种双向的选择。我记得我听过马云在《赢在中国》给创业者们的演讲,马云提到当年孙正义给阿里巴巴投资的时候的事情,孙正义坚持要投资4000万,而马云最后只拿走了3000万。有人会想了,马云是不是傻了,放着4000万不要,非要3000万。但是马云的解释另我很受启发,马云说他在拿到这个VC之前,最多管理过500万的资金,4000万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他自己没有把握管理好这笔巨款。孙正义在选择阿里巴巴作为投资对象的时候,其实也是马云选择VC的一个过程。
同样的道理放在找工作上,我们暂且不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假设你现在拿到了你所学领域TOP1公司(企业或单位)的offer,你有多大的把握能够胜任这份工作?郭海萍张口闭口“我好歹也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其实现实中的很多大学生也都是这么说的,但是你在说完这句话之后给我的感觉是你是一个绝对的“怨妇”而非一个有激情有上进心的“大学生”。我们始终在想着,我能从我们的的国家我们的社会中索取到什么,而压根就没想过我能给社会和国家贡献什么。当然会有人批判我,说我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中别谈一些风格高尚的话题,就好像跟一个要饭的人谈理想一样恶心。“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我也是懂的,我们试想一下,国家花那么多的钱培养我们这群大学生不是仅仅让你为“扩大内需”做一点点贡献的,我们是要为我们的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的。换个方式说,我们其实也不用整天想着能为社会贡献点什么,我们仅仅把我们自己身边的事情做好就行了,我们把自己的收入提高上去了,其实也就是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了嘛,毕竟以收入法计算的GDP还是会把你的收入计算进去的。
从《蜗居》的前三集看,99%的时间都是在讲如何如何买房等一些生活中的事情,而几乎没有提到郭海萍的工作情况,《蜗居》从一开始就着重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社会是如何如何的不公平,让80后门买不起房子,缺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自身的因素。这种无限制的将外部因素扩大化的做法,无疑让我们这些80后门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女生还能去做人家的二奶三奶,那我们这些男生呢?女企业家实在是太少了啊!
既然这样我们就必须另辟新路,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本领。这也就是我想谈到的第二点。我们从小的教育中就教给我们这样一种思维“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然后就飞黄腾达了”,然而现实果真如此吗?有多少家长在孩子高考前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高中紧张一下,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当时我的父母也是这样给我说的,现在我都大学毕业了,回过头来想想,这种思想对吗?真的考上大学就什么都不用干了吗?我的大学四年是很充实的,可以说比高中的时候累多了,并且这种累一直持续到现在,可能还要持续下去。我们高等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不但体制有问题,方式还不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也一直在讲与世界接轨,向发达国家学习,但我们学习的结果是仅仅从制度上引进了人家的学分制和学士帽,却没有把人家的学习“氛围”学术“氛围”学回来。我认识一个美国朋友,我向他询问了美国的教育体制,他说他最理解不了的是看上去所有的中国大学生生活的都很悠哉悠哉,没有紧张的学习气氛,跟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他给我讲,美国的大学生其实是很累的,这一点我从和他的交往中也看得出来,他现在都读硕士了还是特别拼命的学习。反观中国呢,我们口口声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有几个人知道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难道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了吗?或者是开卷考试就是素质教育了?难道素质教育就不需要用功学习了?我不敢苟同这种观点。
我们国人一直有这样一种误区,正是这种错误的导向,让我们的学生们在学校中并没有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学习。我曾经和我的一个同学探讨一个问题,我告诉他我们所说的这个问题是课本中第多少多少章的内容,他说了一句话雷死我了,他居然说“哦,老师没讲那一章”。真是雷死人不偿命啊,老师不讲的知识就是没有用的知识吗?其实我们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这么做的,老师讲的就学,不讲的不考的就坚决不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而不是说自己真正的喜欢,真的想把这个问题搞懂。如果我是一个公司的HR,我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你自己花钱去学习都不好好干活,我怎么相信你能在拿我钱的情况下还给我好好干活呢”?这也恰恰与我上文中说到得索取和贡献之间的关系,缩小一点就是我们的大学生仅仅考虑用人单位能给我们多少钱,却很少想自己能为人家带来多少利润。
也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我们的教育水平的总体不好。我们一直在抱怨收入和农民工差不多,但是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想,我们自己到底能给用人单位带来多大的贡献呢?能使公司的利润上升几个百分点呢?恰恰相反,我们总是以名牌大学毕业自居,感觉从名牌大学毕业就是“佼佼者”,有这种思想的人就永远都不会取得任何的进步。这也就是郭海萍为什么奋斗了10年还买不起房子的最主要原因。
社会的因素只是外在的,真正的主要原因还是自身因素,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而现在我们把这句活颠倒过来了,我们先要回报再去应付。固然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完善,但是体制的不完善不是你自己不求上进的理由!在我们大学毕业的那一刻起,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有的人说从大学毕业后忘掉一些东西,剩下的就是大学教给我们的。那我们能剩下什么呢?我不知道别人剩下的是什么,我仅仅知道我自己,告别大学5个多月了,也许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定义我忘记了、一道数学题我解不出来了,但是我唯一没有忘记的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欲望”,我拥有了这个本领,我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去翻课本翻教科书,而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哥们却没有这个能力,他只会去一味地抱怨这个社会,却不知道在改变不了外部环境的时候改变一下自己,就这样一直“意淫”。
同样,郭海萍也会一直的“意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