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全文内容链接
改革开放40年︱张军:激情年代的改革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16943_1
2.今天有价值的内容段落摘录
国有企业很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换句话说,外部的人没有办法帮他们解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所以必须进行国有企业改组。包括当下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许多观念,诸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建立现在的公司治理“等概念,在1994年之前并不存在。直到“京伦会议”之后,对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决定才变成了大家共识的一个变革的思想,而后也多次写进了中央关于的有关重要文件当中。
1980年创办特区,目的是引进外资,那么在当时肯定会引发意识层面上的争论,创立特区的做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我们老祖宗的意识形态肯定会发生冲突,于是就不停地争论。
那么1984年的《决定》到底讲了什么老祖宗没有讲过的话呢?第一次提了“商品经济”,那时根本不敢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决定》中,我们确立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是在1984年《决定》出台的时候,实际上价格已经有些局部的松动了。政府在包括生产资料、消费品在内的各种物品上的定价已经开始松动了。换句话说,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局部反映供求关系的现象,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而且这个现象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1987年,1987年稍微得到了控制,1988年又反弹。
巴山轮会议是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世界银行联合举办的,一共讨论了七八个议题,最重要的议题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当中,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如何控制通货膨胀?改革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宏观经济不平衡会如何影响改革?改革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推进?
1984年的9月,在浙江莫干山召开了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会议,史称“莫干山会议”,其全称为“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该会议面向全国征文,收到1300份投稿,选择其中的120篇,分成七个组,挑灯夜战,连夜讨论如何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改革方案。据说讨论和争论最为激烈的是价格组。随着时间推移,莫干山会议也因为对价格改革的争论而名扬四海。
1985年,中国经济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叫做官倒,也就是官员倒卖计划的配额。
1984年至1987年之间,面对严峻的通货膨胀,决策者不敢冒险,最后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移到企业改革上,对国有企业进行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革。
1983年,人民公社完成了实质性的解体,乡镇政府建立。换句话说,1983年人民公社全面地被乡镇政府替代掉了,实际上这件事情直到1984年的年底才全部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而在此之前中央在邓小平的建议下开了一个36天的民主生活会。在这36天的会议上,出国的领导人将从国外带回来很多新思想,新想法,与全党的同志分享,更重要的是邓小平与时任中央的最高领导人在要不要放弃阶级斗争,要不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展了思想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36天的民主思想会才是中国改革开放真正的起点。
党的思想路线上有了这个历史性的转变,把经济建设放到最优先的位置,彻底告别了文化大革命,这才有了1980年代充满浪漫色彩的,充满理性与激情的改革的岁月。
3.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信息的自我思考点评感想
我们今天看改革,好像是这个放松,那个监管。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为什么改革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首先是思想上的困难,社会上的时代背景,调控和选择。也许在今天,大数据云计算时时在监控着变化,可是在那个时候就是一种拿捏的选择。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即使看到当年的一篮子改革派在当年没被采纳,可是中国终究走上了这种进程,并且总算走的很稳定。当思想路线在教课书里出现的时候,时代走上了不一样的进程,虽然有腐败,有投机,有不公平,可是社会始终在向前走着,并不像西方所期待的那样。同时我们要看到那个年代的经济学者们是是多么怀有报负,并且改革从此一直是进步的旗帜。
4.昨日你阅读的时间量
0.5小时
5.你参与活动至今的总时间量
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