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为是好友,过来鼓呼一下

~~ 不过,请恕我直言,选项设计是不是太“孩子气”了,令人无法选择

~~
(2)个人以为,现实生活中最理性,综合考虑最大化的婚姻选择,其成就的理由,都不在LZ提供的选项之列。而且,尽管对于男生和女生而言,婚姻的定义勉强算是由法律界定了。但爱情又是什么?应当如何定义?
我们这代人,70年代,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比较传统的,对于所谓婚姻

的定义至少有几个要件:
首先,婚姻需要双方虔诚的尊重,是很神圣的

,包括:女生或男生不会为了利益或其他诱惑而动辄出轨,甚或公然如何如何。
其次,所谓双方的婚姻,其实质上是双方社会关系和家庭圈子的种种纠缠;简言之,所谓双方的婚姻,事实上是要为双方的家族均负有责任的。
因为我们在北方,所以事实上在婚姻里,妻子及其娘家亲属,往往从婚姻及从属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物质的利益更多一点。比如说,姐夫或妹夫对于大舅子或小舅子的照应和利益偏袒,往往要多于对小叔或大伯。一般而言,这种付出能够获得彼此家族间的好感和超级尊重,小舅子或大舅子及女方一家对于付出比较多的姐夫或妹夫的尊重,有时甚至会高于女方的家中长辈

。《中国式离婚》,王海翎深刻而细腻地刻画了这种缘于两个人的婚姻而衍生的法律关系的衍生血缘关系(英文里称为IN-LAW BROTHER-IN-LAW等等)。成熟、稳定的夫妻关系是可以将这种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而如果男人动辄觉得女方家里要求或获得的“多了”,便提出无数的意见甚至争吵;则可以认为这种婚姻合同的缔结一定是错误的;这个女人的命运选错了。
第三,所谓婚姻,与婚外情,第三者或第n者,或一夜情,或同性恋等等所有非主流的情感方式不同,必须有一定负责任的物质基础

。最土民间的说法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基本界定了两个层面,一则,婚姻中女性的经济条件是男人应负责的

。其二,所谓负责,也不过是温饱的水平

,福利均衡线是比较初级的,甚至很低。因此,男生也不用动辄为此而痛苦。因为,几乎是个人都理当“能够”养活自己的老婆。
此外,当然婚姻里还有很多很多内容,比如天理人伦,生儿育女,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等等。
(3)回到楼主的两个选择以及楼主要讨论的问题;其实,这些年来,我个人经历的和我看到的婚姻,都是理所应当,顺理成章而缔结的

;个人没有看到因为物质因素的缺乏而男不婚女不嫁的。
(相反,倒是那些个人条件极其好的一群人,那些动辄很夸张很眩目很八卦的恋爱传闻,不幸,迄今都没有成为现实;虽然作为朋友,我们准备好了红包随时听从“召唤”凑分子;某些终年游荡在全世界,以成功人士面目惊艳或惊诧全世界男男女女的家伙,人到晚年了还是不见红帖喜报

~~)
因此,所谓“物质决定婚姻”的说法,我个人向来嗤之以鼻[sweat]。
(4)再考虑所谓婚姻的最基本条件之一,私有住房,问题似乎比较复杂了。进入2009年年底,各主要城市的楼盘又涨了一大块,令我们这些局外人,也看着很郁闷:究竟问题出在哪里?除了有知识无见识有学问无教养的人士们喧嚣的以外,个人以为,还是个体人生选择的问题。
有人将婚姻的障碍归结于高房价和“丈母娘需求”,恐怕只能是“以P斥之”了。古人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全球化的时代,全人类最精华最精英最高尚的一部分人就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高等级的城市;想与精华、精英、高尚毗邻而居,当然是“居之不易”了。二三线城市,也都很美好;其实可以在那里置业成家,尽选姣美女伴,不亦乐乎?!
就发展环境而言,个人以为:只有男人拼命削尖了脑袋想进入世界最顶级的企业,最知名的城市,正常情况下,女性一般是跟着婚姻和命运走的。(比如,胡老大的夫人,其舅当时是光明日报的副总编,按说清华毕业以后两个人都可以留校留京。但胡老大一毕业分配到清华团委,就遇到了当时的政治运动,年纪轻轻几乎被扣了保皇派的帽子,于是,等到永清师妹一毕业,躲开混乱,两个人一同去了西北刘家峡,在地方水库工地扎根几十年。可能永清师妹当初只是因偶像派而选择了夫君,也没有哭着喊着一定要留校留京,住大房子,开奔驰小跑;而如今,作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夫人”[em02],也是名至实归,算是比较典型的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夫唱妇随”,和完美婚姻罢。)所以,男人对婚姻的困惑,自己要负很大责任。
(5)最后,看到LZ的复帖,似乎楼主是师范院校学心理学的。个人建议:心理学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皇冠上可望不可及的明珠。学习心理学,教授心理学,运用心理学,都需要深入观察社会。一个捷径是,多看看资本主义发展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应该说,历史上相似或类似的情境实在太多次的重复了。对于中国而言,可能惟一不同的是:由于持有或彻底放弃了东方独特的宗教观/宇宙观,一些人遵循着客观规律找到了属于个体的道路,而另一些人还在困惑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