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之珠(lzzscsj)
由于人们提高或保持生活水平的需要,从主观上来说,人们不会主动降低生活水平。需求的下降,除了自然灾害导致的相应商品量下降,大面积、大范围的经济损失,使物价上涨,相应降低了需求水平外,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经济运行规律认识的不足,没有做好及时的防范或因主观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举例来说,1929年和2008年经济危机,原因都是过度的投机,以及美国对投机的利益趋使和放任,使得投机市场的经济总量与相应实体经济比例关系失衡,甚至多倍于年国民经济总量。由于在资本投机市场,只有10%的人能赢利,90%的直接投机或被动投机者(银行投机破产,导致储户、投资者资产受损)资产遭受损失甚至破产,致使全社会需求水平因资产普遍受损而下降。下降后的经济水平往往需要一二十年才能恢复。1996年,中国采用抽调房地产市场资金的方式,以降物价。由于房地产市场在资金抽断的条件下,必须在房产建成后才能产生效益,所以,形成了债务支付条件下的房地产惯性运营,以至形成了全国的三角债,国有银行遭重创。由于商品量的增加和货币短缺的矛盾,市场流通受滞,货币升值,通货紧缩,产能相对过剩,需求下降。
需求下降时,由于社会商品量不变,销售速度下降,只有价格下跌,才能消化商品积存。所以,在需求下降时,商品量不变或是惯性的增长。根据价值规律,商品量不变时,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当价格下降以至接近成本时,如还不能消化积存,那么商品供应量相应缩减甚至企业停产。由于需求下降多是经济危机的暴发期,是瞬间产生的,对商品的质变并不起到直接作用。在原有的供需平衡关系被打破时,通过价量齐跌来重新调整供需平衡,对商品价格和数量,会产生与经济增长时正好相反的变化。对于品质需求的商品,由于需求降低,价、量齐跌;对于功能性商品,如食品,人们支付能力的降低,对品质性商品的需求下降,但食品消费量不变,相对于功能性商品的需求出现增长。在美国1929年,出现了土豆价、量齐升的现象,被称为土豆效应。在中国的1996年出现了物价下跌后的以物易物现象,实质上是经济的倒退产生的与美国经济危机不同原因的相应、具体变化。对于商品量的下降,表现为企业产能相对过剩,减产甚至停产。1929年的经济危机,由于食品消费总量不变,品质需求的商品销量下降,牛奶、西红柿由于非功能性食品,由于需求下降,导致相对过剩,且不易保存,被倒入大海。而与此同时,1929年的美国经济萧条,导致了对土豆、口红等功能商品需求的上升。根据价值规律,商品量一定时,价格与需求呈同向变化。土豆、口红等功能商品价格和销量的上升,实质是经济增长的回光返照。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