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的形势与环境
 国家商务部副部长 高虎城
 2005年12月30日
 [说明:2005年11月21日下午,高虎城先生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发表了演讲,下面是这次演讲的内容,由刘鎏、卢锋同志整理,原载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2005年第74期(总559期),2005年12月6日。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在刊载时进行了删减和压缩。]
 一、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成就
 26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1978年至2004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4%,2005年将达到17万亿元,升至世界第四位。目前我国已成为蔬菜、水果、小麦、布、钢铁、花费、煤炭和水泥等产品的最大生产国,粮食、肉类、煤炭和钢产品的最大消费国。
 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1978-2004年间年均增长16.7%,2004年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56倍,由1978年世界第26位,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8.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底的6100亿美元,今年底将超过8000亿美元,居全球第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贸易增长连续三年超过30%,三年内增长一倍。如果未来几年保持15%的年增长速度,2008年有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2015年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
 自1993年以来,我国连续12年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首位,主要方式是直接投资。2004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621亿美元,超过亚洲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50%。全球500强企业中的90%和世界信息技术一百强企业中的80%在中国有投资,这些投资使我国制造能力迅速提高,生产规模居全球第四位。
 目前,有172种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包括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电子产品和一般消费品。其中,激光视盘机、拖拉机和集装箱战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钟表(主要是电子表)和收录机占60%以上,显示器、照相机和日用陶瓷占50%以上,彩电、笔记本占40%以上,手机占30%以上。
 二、中国经济成长的特点:兴起于一个供大于求、激烈竞争的时代
 中国与近代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大国兴起的历程有所不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和影响之深远均无先例,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首先,中国人口众多,美国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头等经济国家时人口为9000多万,日本在六十年代经济起飞时人口为一亿多。其次,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英美兴起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与农业国,工业化程度低下。今天的信息产业革命,与当年这些国家兴起的时代有天壤之别。工业化早期工业制成品供不应求,目前国内外市场绝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中国国内70%的商品生产过剩。此外,影响程度不同。中国历史上对外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今天中国商品遍布全球,影响波及世界各地。这些特点都引起了国内外的学术界、商界、政界和消费者的关注。
 三、中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和铺天盖地的中国产品,国外尚未做好准备,感到无所适从,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现有国际经济次序造成了重大改变、冲击和挑战,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恐慌,甚至出现“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同时,国内各方面对我国面临的外经贸环境的变化和如何应对国外反映也不够重视,准备不足。一些观点过于乐观,只看到发展的成绩,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们发展的影响。另一些观点认为,对国外依赖程度过大导致了外部环境的问题,对开放持有疑虑。国内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经济学界对如何转变观念树立大国思维在新形式下如何开展全球经济贸易合作和对外交往各种缺乏系统研究,新形势下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战略思维。
 中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既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现有世界利益的分配格局形成挑战和冲击,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关注和不安。因此,如何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和中国需要共同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世界其他地区还是这个本身都需要为之做出调整。
 四、中国对国际贸易环境的依赖性
 我国对国际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外部环境对我国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较低,最终消费率由1981年的68%下降到目前的55%(这一数字有错误,2004年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已下降到占GDP42%的比例,大军中心编辑注),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80%,也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9.5%的GDP增长中净出口的贡献率占3.6%。加入世贸组织三年多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持续高出国内生产总之的增速,外贸依存度2001年为44%,2003年为60%,2004年超过70%。
 首先,我国对国际能源的资源型商品的依赖程度增加。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砂、氧化铝、铜矿石等进口依存度已经高达40%到90%,而我国在能源和资源型商品的国际交易中常常被迫接受涨价,受制于人。一方面,由于国际能源和资源型商品垄断的情况严重,我国在价格机制中的影响力不够,议价能力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进口的大幅增加,改变了原有市场格局,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和防范。
 2004年,由于进口价格上涨,我国为原油、成品油、铁矿砂、钢材、大豆、氧化铝和塑料原料进口多支付了256亿美元。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重要性的产品的缺口将更高。
 其次,由于我国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我国在劳动力就业、商品和服务进出口、转移过剩产能等方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外贸出口直接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亿(占总就业的1/7)。其中,纺织品贸易直接吸纳就业人员约2000万,间接就业人员约1亿,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劳动力,为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纺织品、服装、鞋、钟表、自行车、玩具、缝纫机等产品的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国内DVD产量的90%、手机产量的60%用于出口,2004年中国生产了59亿双鞋和1.3亿台DVD,各占世界销量的60%和50%以上,这些行业严重依赖着国际市场的销售。
 第三,我国很多产品的专利和核心技术依赖外国,重要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由于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不足,我国虽已成为世界上彩电、计算机、手机、DVD和摩托车等产品的第一生产大国,却并不拥有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大部分关键零部件 和重要装备来自进口。据统计,我国85%的集成电路、85%以上的医药产品、80%以上的芯片、70%以上的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90%以上汽车专利技术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使得我国国内产业出现了空心化的倾向,也是我国无法在价值链条中获取更多利益的原因。由于受专利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限制,企业产品出口发展后劲不足,受制于人。由于必须向国外支付昂贵的专利费,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在技术创新和发展上容易受到国外公司的打压,迫使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竞争。
 五、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由于我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雷同,直接形成一种竞争关系。我国的快速发展不仅抢占了发展中国家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退出市场,而且政挤占起国内市场,使其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受到冲击,甚至北边缘化。
 面对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和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我国出口的过快增长引发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纠纷越来越多,国外对我国的限制力度不断加大,案件的数量、涉案金额以及贸易摩擦对象国和地区都在不断增加。1979年以来,国外共对我国发起了714起“两反两保”的案件,涉及我国出口的4000多种商品,影响中国近200亿美元的出口。根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2004年间,我国连续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在WTO成员发起的2643反倾销案件中,针对中国的有411起,占15.6%。在最终采取的1656起反倾销的措施中,针对和涉及中国的共计1297件,占18%。
 六、国际贸易环境建设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将成为重点
  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国际贸易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建设的复杂性。此外,要充分认识加强国际贸易环境建设工作的长期性。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一旦我国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将在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端产品上与发达国家展开全面竞争,那时将面临一轮更为激烈的贸易摩擦和冲突。
 二十世纪最后的20年,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崛起的准备期,国际贸易摩擦处于相对稳定和隐性的阶段。本世纪的前2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2020年到2050年之间,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将与世界进一步融合,达到新的国际经济均衡时期。因此,国际贸易环境建设任务必然是长期性的,将伴随着我国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格局形成新的均衡的全部过程。
 七、三个需要重视的条款
 第一个是“二四二条款”,是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二四二段,主要是针对中国纺织品。其内容是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起到2008年12月31日,任何一个中国服装和纺织品的进口国,发现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在进入这个国家时使本国的市场受到威胁产业受到损害时,可以按照二四二段提出对中国纺织品的特别限制措施。限制的办法是,从提起调查提起磋商开始的14个月中前12个月贸易增长率不能超过7.5%。
 第二个是“特殊保障条款”,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十六条,该条款是广义地规定对所有中国产品进入世贸组织成员国造成的市场冲击、产业损害或有序发展威胁可以采取措施。措施可以比照一般保障措施的做法,包括关税、配额、关税配额、数量限制或综合措施。
 第三个是“非市场经济地位”,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第十五条,规定中国产品遭到反倾销调查时,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世贸组织成员可以依据这一条款不承认中国企业的价格,用另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作为替代国来认定一个合理价格征收反倾销税。
 其中,纺织品“二四二条款”到2008年结束,“非市场经济”有效期为15年时间,“特保条款”12年时间,分别到2016年和2013年结束。三个条款的特点是:它们构成世贸组织规则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只与中国有关,与其他国家没有关系。这是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一个难点。
 首先,由于这三项不利条款是在多边框架下专门针对中国而设立,谭的立法程度随意性较大。其次,由于不涉及其他成员,我国难以获得其他成员支持。此外,由于这些条款没有对适用标准和程序做出明确规定,世贸组织成员使用起来随意性很大,滥用规则情况比较严重。
 目前,已经有43个国家和地区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我国在非市场经济中的最新进展是韩国,在胡主席访问期间与卢武铉总统共同宣布,由韩国贸易部长和薄熙来部长正式签署政府文本。韩国作为日本、欧盟和美国以外的第四个超过1000亿美元国家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
 八、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状况
 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2004年为3800亿美元,中国是950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销售国和出口国,占全球纺织品加工能力的1/3,四分之一的出口,没有任何一贯国家具有中国如此长的纺织品产业链,从种棉花到高档女士服装,从原材料加工防止印染到剪裁缝制加工,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条。
 然而从二战结束到2005年1月1日以前,纺织品贸易一直北各种各样的协定协议搁置的自由贸易的商品之外,直到2005年1月,全球3800亿美元的纺织品贸易才象所有商品一样回归到自由贸易。无论是《多种纤维协定》还是《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定》,到2004年12月31日都已结束。
 
 首先,中国毫无疑问是纺织品全球一体化最大的受益者,因为2001年已经看到2004年ATC协议即将结束,三年期间,中国的纺织业进行了大量改造,竞争力和产能明显提高。纺织品一体化实现之后,中国的产品迅速投向以前受配额限制的市场,主要是欧洲和美国以及加拿大和土耳其。短短几个月内有些产品以百分之几百甚至上千的速度增加。使得一体化后新的全球纺织品市场来不及设定规则的时候,中国的纺织品潮水一般的涌入欧美大陆。
 这种状况既为消费者所欢欣鼓舞,却为欧美尚有的产业强烈抵制。在享受一体化权益的同时,中国也支付了一定代价,包括“二四二条款”以及中国在服务领域做出的让步。因此,中国入世,纺织业是最大的收益行业这一点基本事实,其基本利益必须得以保护。
 2005年10月8日,经过七轮谈判,中美和中欧签署了协议,从数量上,今后几年的增长都改善了“二四二条款”规定的7.5%的增长率,欧盟将这一增长率提高到8-12.5%,美国是8-17%。
 无论是中国的生产商出口商还是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商都需要一个稳定和可以预见的环境。
 ——————————————————————————————————————————————————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电话:86-10-63071372,传真:66079391,信箱:zdjun@263.net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温家街2号,邮编:100031,
 网站网址:www.daju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