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029 5
2009-12-08
学校里作弊是要开除的。
霸王条款随处可见。在电影院看到一条霸王条款:谢绝外带食品。很可爱,还说了两条理由。大意是1.我们的食品经过挑选,不会影响观影;2.绝对安全。真的有意思。不如说自己要赚钱来的坦诚。
几十年以前,曾经的弱者变成了强者,于是把曾经的强者抓起来,狠狠地斗,抄了他的家、占了他的房子,分了他的财产。
几十年以前,强者跳上讲台殴打弱者,跑到弱者的家里抄家,把弱者关进牛棚,把弱者捆起来,挂上牌子、戴上帽子,游街、批斗。让弱者跪在台子上,用皮带抽、用鞋底打。
你说了不该说的话,可能会丢掉工作、被关进监狱,割掉舌头、割断喉管,死了之后,器官可能被拿走。

官员可能有几十个情妇,孩子多个,家有千万财产。


现实告诉我们有钱似乎什么都搞的定,因此没有什么可怕的,可以肆无忌惮,只要不去侵犯更有钱的、有权的人。

袁崇焕死的时候,是看着别人在吃自己的肉。
等等。太多了。随便看看,想想,你就会发现这种以强欺弱的事情比比皆是,而且程度让你瞠目结舌。真、善、美在哪里?
如此环境,我怎么不选择不择手段,怎么还会坚持有所不为。唯一的理性策略就是成为强者。谋略是我们的生存必备技能。
过度竞争这种很坏的秩序也就这样建立了。
势利也就疯狂的生长。
第三、道德上、文化上,我们提出了过高的、不切实际、违背常理的要求。
看看孔子怎么说。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有杀身以成仁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孟子怎么说呢?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仁者无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朱熹就更有意思了。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我们很多人都是普通人,注定成不了君子。我们要为每天三餐辛苦操劳,想让自己的孩子、老婆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想让自己感到安全、舒适、轻松。高尚、圣贤、大丈夫也许要次要的多。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就能很好的说明。
可是,我们从古至今天天被教育,被灌输,于是让古人、今人都陷入一种困境。

于是,中国人绝少有君子,伪君子不少。
绝少有大师,大师作派的不少,大师帽子满天飞。
胡适说得对,“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义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的社会,我们偏要歌功颂德;”。
当然也有些人照着做,尽管不多。鲁迅《男人的进化》中有段话,“不管你爱不爱,在周公孔圣人的名义下,你得从一而终,你得守贞操。男人可以随时使用她,而她却要遵守圣贤的礼教,即使“只在心里动了恶念,也要算犯奸淫”的。如果雄狗对雌狗用起这样巧妙而严厉的手段来,雌的一定要急得“跳墙”。然而人却只会跳井,当节妇,贞女,烈女去。”
殉前朝的,忠君的、愚孝的、厌恶富裕的、为了“事业”抛家弃子的、为了蝇头小利献出自己的生命的等等,跟做节妇、贞女、烈女一样。
过高的标准,只会有一种结果。欺骗成风。

把文凭看得太重,做假证的成风。官员都跑到学校里来了。


要求官员一心为公,舍私为公,作秀的多了。


要求官员与群众打成一片,于是经常能看到官员握着村民的手一幅关切的样子,抱着小孩做亲热状。


学者、专家、企业家,开口就是社会责任,爱国、爱民。


出事官员情人总是少不了,这本身没什么,可是为什么出事前我们不知道呢?


总是看到模范英雄事迹报告团,一看到我就想哭,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英雄、模范少出现一些。同时又想大吼一句,你要我们做什么,叫我们去寻死吗?叫我们去做不称职的儿子、父亲、丈夫吗?


我朋友的小孩的行为也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办公室有糖,给了几个给他吃,她很喜欢。很想要,但我给他他不敢要,我知道他是怕他爸爸打。我说没事的,袋子里面看不到,他马上就说,看得到的。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叫我岳母给她兜着。知道这小孩多大吗?三岁。


很多人都有改“成绩”的事迹吧。


这种高标准还会导致一种坏秩序,不够宽容。总是喜欢挥舞道德的大棒。圣人告诉我们,责己则严,责人则宽。我们恰恰相反。


学者出来赚点钱,养活家小,我们受不了。


官员有人撑一下伞,我们受不了。


教授嫖了一下娼,我们受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8 08:33:45
商人赚了钱,买一辆好车,我们受不了。
   名人娶个年轻的老婆,我们受不了。
明星多谈几次恋爱、多结几次婚,我们受不了。
明星床地的事我们受不了。
明星申请加入其他国家国籍我们受不了。
名人嫁个外国人,我们受不了。
不觉得我们气量太少了吗?何况你阻止得了吗?
第四、法律的缺位。
整体来讲,法律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严重缺位的。
我们问问自己,是否从心底里觉得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对他充满敬畏,在生活中总是自觉的遵守?是否对法律充满信心,自己被侵害的时候,他会保护自己?答案我想十有八九是否定的。
也许,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犯了法没关系,只要有钱、有关系就行了;千万别打官司;被抓了,就自认倒霉;千万别跟有权有势的人斗,最后肯定你吃亏。等等,这些观念在你的脑海中印象更深刻,从而走有着你的行为。
这种观念的形成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过去的、现在的。现实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世界。长者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生活的智慧。
然而,法律我们是不缺的。很早就有了。几千年以前甚至有一个学派叫做“法家”。看看我们今天的法律,虽然还不完善,可是现有的法律已经够多的了。而且不断的补充。可是,我们就是没有给法律足够的尊重。
记得有一次,在内地的一个城市,打公用电话时,我惊讶的发现,透明的遮雨盖、壁上满是电话号码与小广告,作证的、通下水道的、高薪聘请的,等等。而且是一层又一层,估计不下几百个。
到北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贴在地上的小广告。
我的家乡很普通,许多人名称都不知道。然而,最近几年名气见长,为什么?做假证之乡。确实是名副其实。身边有好友、同学、邻居就是从事这个行业,许多还发财了,也有一些被抓的。上次更是连新闻联播都上了。最让我震惊的是,村民的观念。我有时候在聊天中说,你们知不知道,做假证犯法。他们却说,如今这个社会,搞到钱就行了,管他那么多干嘛。
看看我们多少人愿意打官司?
于是中国有一群特殊的人——上访者。
这些小例子很能说明问题。这就是我们民众的观念。观念就会左右我们的行为,就会形成秩序。
至于,社会中的强者无视法律、践踏法律、利用法律等等的例子我就不举了。历史上,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为什么这样呢?这个就比较复杂了。很显然,因为社会事实告诉我们,法律不能保护我们。犯法可以获利,尽管有一定的风险。法律总是被一些人操纵着。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法律,而是“法官”等等。
古装电视剧近些年拍了不少,总是有审案的场景。清一色是这样的,官员端坐在台上,被告原告跪在下面,两边差役拿着棍子分列两边。台词就是,大人,你要给小人做主;大人,你救救我们一家人;从实招来,还敢狡辩,大刑伺候。
这样的法庭,我想除了害怕之外,对法律的神圣感如何建立?
   再看看判案的方法。
   《三国演义》里,庞统审案的情节大家应该不陌生吧。我们说他聪明过人。   
清青城子《志异续编》记有这么一件袁枚审案的事。
江苏如皋县有个富翁,很积下些财产,在其临死之际,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交待后事,更主要的,是作遗产分割。他把几万两银子交给大儿子,吩咐说:“等你弟弟长大之后,成家立业,到时,你要把这一半的银两分给他。”但到弟弟娶妻成家后,哥哥却只是把田地和房屋二人平分,至于银两,却根本不提,就好像没这回事一样。弟弟多次为此找他,就是置之不理。他想的是,这是暗财,死无对证,自个儿独吞,该多滋润,无奈,弟弟告到了官府。可口说无凭呀,如皋历任县令都觉得无法审理,于是也就把它搁到了一旁。不知从什么渠道,弟弟听说上元县令袁枚善于断案,于是他想到了异地打这场官司。他来到上元县向袁枚告状,可是,听其诉说之后,袁枚却把他赶出了衙门,这让他不禁大失所望。可过了一阵后,袁枚又暗地里把他叫了回来,并把他藏到了衙门里,这让他一时很感莫名其妙。恰在这时,袁枚破了一桩积压的盗窃案,袁枚秘密地吩咐盗贼,要他把那个哥哥牵扯到该案中。然后,袁枚发下传票,拘捕了这个哥哥,同时在其家中挖出了所藏的银子。讯问他银子从何而来,这个时候的哥哥,当然不愿意落个贼名,只有老老实实地说,银子是父亲留下的,不是他一个人的,还有他弟弟的,只是还没有分给弟弟而已。袁枚听其辩说之后道:“若是这样,那你是与盗窃案无关了,不过,这事还得有你弟弟的证言。”说罢,叫传证人。弟弟到庭,袁枚故作询问一番,之后宣判说:“既然做哥哥的承认过去没分银子给弟弟,那现在本县就把它们一分两份,依你们父亲的遗言,当庭一人一半。”哥哥虽心有不甘,但也无话可说,一桩积案,即时了结。
我们想一想,这些怎么会有助于我们对法律建立起神圣感呢?
于是,我们在电视里总是可以看到拦轿伸冤,总是盼望出现一个青天大老爷。这是有原因的。
记得看过一部叫做《杀死这只知更鸟》的电影。很早以前的片子了,还是黑白的。但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情节,不是格利高里•派克的演技、也不是要表达的的思想吸引我,而是里面法庭的场景与氛围、审判的过程吸引了我。
旁听席坐满了人,陪审团坐在旁边,法官端坐在前方,律师轮流辩护,被告可以理直气壮的辩护,不会被严刑逼供屈打成招。你看到这里,会跟看到中国的衙门审案感觉截然不同。
法律的神圣就是这样建立的。尽管最终正义并没有得到声张,但是原因涉及到法律本身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人类只是有限的理性,法律出错总是难免,关键是次数的多少及我们如何改正。
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吧。多的我就不说了。如果你有心,仔细从社会中去观察三点。
第一点、        法官的知识背景、经历。
第二点、        看看我们的律师的行为。
第三点、        审判被干扰、被左右的原因。
诺斯说,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的形式与有效性三者一起决定了一项竞赛的整体特征。法律只是正式规则。
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审判本身比法律条文更重要。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法律是什么?规则。规则是什么?秩序。法律没有起到作用,规则就不会建立,秩序就会很复杂、不稳定。
于是,我们从古至今都没有规则的概念。
而这个正是阻碍我们社会进步的最大力量。可以看看诺斯的文章,我就不说了。
最后说说我们的价值观。
仔细回顾、梳理一下我们的历史,再环顾一下我们周围,是否可以发现我们的价值观是如此的单一?
价值观是指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包括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人生观、世界观。简单一点就是你认为什么最重要,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8 08:34:04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句话可以概括我们的价值观。
看看我们古人。
读书人,一心想金榜题名;然后做官;
做官的,只想做更大的官;
商人只是想办法让自己日进千斗。
再环顾我们四周,似乎更加明显。
报纸上、电视上、网络上众声喧哗,简单似乎可以概括成一个字:钱。
电视上露脸最多的就是这几种人:官员、经济学家、商人。
人们的理想基本上就是要么做官、要么做商人。所以,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说了一句不想做官、不想经商竟然让我们崇拜的五体投地,好像圣贤再世一样。
朋友间聚会、聊天,说来说去还是围着一个“钱”字。谈理想、谈理论、谈人生、谈文学似乎有点曲高和寡,自命清高,甚至遭人耻笑。
看看身边的芸芸众生,每天似乎就是为“膏粱”谋。
有一个观念深入人心,赚到钱才是真本事。只要赚了钱就什么都好。
看看我们多简单。无非就是钱、权而已。说到底,还在物质层次打转转,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看看人家怎么说。
“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实际,人还有很多种活法。
有一种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有一种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种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有一种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有一种价值观以自我超越为中心。认为不断的自我完善与进步最有价值。
有一种价值观以享受为中心,把及时行乐认为最有价值。
有一种价值观以兴趣为中心,认为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最重要。
有一种价值观以成佛为中心,以达到理智、情感和能力最圆满境地为最重要。
有一种价值观以“道”为最高信仰,达到天人合一为最有价值的事。
有一种价值观认为没有什么是最重要的,活着就好。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
有意思的是,尽管大多数人以钱、名、权为价值观,然而,世界上、历史上真正伟大的、能留住名字的人都不是以这个为价值观的。
看看我们历史上科举失意的人,李时珍、蒲松龄、吴承恩、唐伯虎、金圣叹、吴敬梓、盛宣怀,他们的成就不要我说了吧。那些科举得意的人有多少可以超越他们呢?
历史上的皇帝、权臣、富可敌国的商人,如今留名的有几个,至于对世界的贡献就不要提了。
说几个小故事。
    1933年后,爱因斯坦接受了弗莱克斯纳的邀请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弗莱克斯纳的连连追问下,爱因斯坦终于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普林斯顿研究院要接受他的助手迈耶尔,给他正式职位;二是他的年薪只要3000美元。爱因斯坦问弗莱克斯纳:“倘若在普林斯顿维持一年生活不需3000美元,还可以再低一些。”对第一个要求,几经磋商后终于圆满解决,可第二个要求却让弗莱克斯纳为难了。
    一个堂堂最高研究院里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年薪只要3000美元,这怎么说得过去呢?让不知内情的人知道,难道不会说普林斯顿在虐待爱因斯坦吗?弗莱克斯纳觉得自己实在担不起这个罪名。他一次又一次向爱因斯坦提议,能否把年薪提高,到最后,他几乎是恳求爱因斯坦了。几经“讨价还价”,总算说服爱因斯坦接受16000美元的年薪。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许多伟大的人一生生活简朴,即使不用为生活发愁,也不至于奢侈。他们赚不到钱吗?
赚钱、牟利、求名,都没有错。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国家的国民都趋之若鹜,而其他的生活方式趋于势微,甚至难觅空间的时候,一定有问题了。
我们为什么价值观单一?原因很复杂。长期的专制、思想控制、不合适的教育、既定的历史、思想的贫乏、不当的舆论引导等等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不过今天不在讨论之中。我只说一个事实。今天的事实。
据调查,中国公民每年平均阅读量为0.7本,日本4本,韩国7本,法国11本。
中国人有读书习惯的人,从几年以前的7%,降到2004年的5%,英国1977年54%,2002年65%。美国据NEA(美国教育协会)调查,有读书习惯的人平均38%
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0.5本。
而读的书里面,金庸、韩寒、郭敬明可能有不小的份量。
不管这个数据可不可靠,与我的观察还是吻合的。我身边的人行行色色的人都有。低学历的、高学历的,白领、蓝领,社会学科的、自然学科的,有钱的、没钱的,当老板的、工薪阶层的,企业里的、政府里的,职业更是五花八门,有一种感觉,读书阅读的人少、时间少。连小说都看得少,不用说有点深度的。
不读书、阅读,怎么可以形成多样化的价值观?
而价值观的单一,会造成很多问题。
以钱、权、名利为中心的价值观很容易盛行。
伟大的思想难以形成。
导致过度竞争。大家都去争取同一个东西,肯定激烈了,就像赚钱。看看每年公务员报考吧。
秩序不稳定。因为我们太简单,很容易轻信。很容易让一种观念盛行,让一种秩序快速形成,没有刹车,没有反相的阻力,可如果这是一种坏秩序呢?
民主没有生长的土壤。民主的真谛是什么?多元化,多观点的碰撞,大家都一个观点,民主有意义吗?
真正伟大的思想、智慧、观念我们就不能接受,因为我们没有理解的智慧。好秩序就难以建立。
于是,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8 09:39:47
the meaningfulness of your call of ration is not as urgent as the  fact that your call probably will not change much... anyway, great articl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0 10:58:47
楼主到底想说什么?
楼主的逻辑
到底是仁义道德不好?
还是不要提倡仁义道德?

造成今天的局面,到底是圣人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3 20:16:44
有启发,感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