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自古以来就与“美好”联系在一起,几乎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认知,那么,江南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人们对它如此垂青呢?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专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
中国人自古对江南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之词,更成了历代诗词作品中的主流。
我们今天所说的江南,指的是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之地,可以扩大到江宁和皖江地区,是中国东部最富裕雅致之地。
但是,人们爱江南,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富有。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偏爱江南呢?
两汉以前,江南还不是如今的江南,吴越文化带给这片土地的,是远远不及北方的财力与文化地位,江南还只是一块边缘之地。
《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当时的江南,还是一块多贫而无奇的土地。
三国以后,江南的转机开始出现,直到东晋末年。北方的战乱频仍,坐拥长江天险的南京,成了豪强大族们偏安的首选。
于是,大规模的永嘉南渡,成了江南经济突飞猛进的肇端。
《宋书》卷五十四:“(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
江南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并逐渐取代北方,成了全国的中心。
北方的汉人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也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多元化,为它走向富庶添砖加瓦。
唐代时,江南实现了水稻种植技术的两项重大突破——发明了水稻的移植方法和水田犁“江东犁”。
江南的后来居上,与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是密不可分。
长江、秦淮河等丰沛的水资源,使江南成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江苏、苏州的“苏”字的繁体蘇,便是有鱼有禾,突出了这一属性。
从此,无论渔业还是农耕,江南都走在了前列。
从莲叶田田的清新到渔歌唱晚的烟火气,抑或小桥流水的温柔,江南的传说离不开水的影子。
水乡的滋养更是钟灵毓秀,孕育出大批的文人墨客与才子佳人。
而且,直到北宋灭亡、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江浙地区承接了大量北方的人才,文化底蕴大大提升,一时文章兴盛,风头无二。
当地人受到这样的文化熏陶,自然更加重视子弟的教育,各类公私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人才呈现爆发式增长。
从此,“江南多才子”成了中国人心中不变的信念与认知。
可以说,水乡的濡养和时代的变迁,共同成就了江南文化的繁荣。
一块得天独厚、富可敌国的风水宝地,一片人才辈出的文化之都,江南的魅力有多大,其实可想而知。
而且,江南地区的人,多数思维灵活、善于吸收新鲜事物,敢为天下先。
从宋代的经济繁荣,明代的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到近代依港口之便,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江南无不引领着风向。
南宋《梦粱录》中描写杭州城的热闹鼎盛:
“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其余坊巷桥道,院落纵横,城内外数十万户口,莫如其数,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
清末《海上繁华梦》中上海的十里洋场:
“海上繁华,甲于天下。则人之游海上者,其人无一非梦中人,其境即无一非梦中境……”
如此种种,都诉说着江南的风华绝代,也是人们为何对这片土地魂牵梦萦的最好注脚。
十年一觉江南梦,多少楼台烟雨中。
中国人爱江南,正是钟情它梦幻般的气息,细水长流的优雅,以及岁月静好中,那挥之不去的脉脉柔情...
江南,是一片绝对值得深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