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再多的货币都会被流通所吸收,因此,不管社会的货币需求状况如何,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始终都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货币供给量一定的条件下,不管社会的货币需求状况如何,全社会所持有的货币的名义数量既不可能超过现在的货币供应量,也不可能少于这个量,二者名义上始终是相等的。但是,这种名义上的货币供求均衡关系,并不一定就是实际的货币供求均衡的实现。因为,从社会的角度看,名义货币总量并不一定就代表了社会经济过程所要求的货币需要量。名义货币量可以反映出三种动态趋势,即:
  (1)Ms=Md,即价格稳定,预期的短缺趋于稳定,国民收入增加。
  (2)Ms<Md,即物价上涨,预期的短缺增加,名义国民收入增加,而实际国民收入增加受阻,或增幅下降。
  (3)Ms>Md,即物价下跌或趋于稳定,预期的短缺消失,企业库存增加,商品销售不畅。国民收入下降,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因此,分析货币供求均衡与否,仅从名义的货币供求状况是难作出判断的,必须深入分析实际的经济过程,才能弄清问题的实质。
实在是弄不明白:
1)不是说名义的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始终都是相等的吗?那就只有Ms=Md吧?怎么还有Ms>Md和Ms<Md两种趋势?这里的Ms和Md到底是名义货币供需量还是实际货币供需量啊?
2)货币供应量Ms>Md的话,不是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物价上升吗?为什么上面的分析说是物价下跌?
百思不得其解,还请大神帮忙答疑解惑,万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