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77 0
2009-12-08
  当金融业处于黄金岁月的时候,美国银行业是全世界眼中的骄子。终于有一天,抵押贷款契据上令人费解的附属细则突然变得重要起来,酒吧中的普通百姓也开始心神不定地交流起他们对于信贷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s)的忧虑之情。

  牛仔裤和电子产品从中国到哥斯达黎加等国的工厂中,源源不断地运抵美国,甚至白领工作也流失至海外。但是,测量风险、策划投资这类深奥微妙的工作,依然是掌控华尔街的天才们的专属领地。他们的高超技术,甚至比往昔更加获利丰厚,并且成为全世界争相效仿的对象。
因此,当得悉面临一系列房地产投资灾难的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为了确保手中的现金,打算出售中国建设银行股份的消息时,这的确算得上美国银行业走向落魄的铁证。

  是的,的确落到了这般田地:美国最大的银行(料想它也应该是自由企业之堡垒),必须不顾一切地出售它所持有的一家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银行的股份,不然的话,肯定会激怒美国监管当局——他们最近非常关注金融机构手头拥有的资金数量。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近期发布了若干项针对金融衍生品的新规定。衍生品这一奇妙的投资工具,在过去从未接受过任何监管,而且一度被视作活力四射的美国金融创新领域的标志,但到头来,它却成了华尔街点燃世界经济的首要罪证。
 
  不到4年前,美国银行加入了投资中国的滚滚热潮之中,出资30亿美元购买了中国建设银行9%的股份,此举理应是华尔街卓越的货币管理的象征。美国银行业——不仅仅是美国银行,还包括花旗银行(Citibank)、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将它们购买中国金融机构的举动,描绘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师手笔,由此就在这个似乎是一切事物的全球最大潜在市场上找到了立足点。

  中国依然在摆脱毛泽东失败的乌托邦实验遗留下来的陈年旧账。这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他们的钱包等待着信用卡,26亿只脚丫子渴望着耐克运动鞋,13亿张嘴巴正垂涎于肯德基鸡肉的美味。

  美国银行业的高管们在谈到他们的中国同行时,完全是一副家长式的呵护语气。是的,中国的银行体系腐败丛生,但是,美国银行业会带来它们的现代金融文化,而且会向这些新的照看对象传授如何在放贷时审慎地关注账本底线。

  “我们认为,将它们的本土知识、分销渠道,与我们的产品技能以及在规模经营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结合在一起,是可以创造出价值的,”2005年6月,在购买建设银行股份的交易完成之际,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肯·刘易斯(Ken Lewis)作出上述表示。

  中国方面的负责人则认为,华尔街的专业指导可以带给他们巨额财富。“在服务客户和创造股东价值方面,我们能够从我们的合作伙伴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表示。

  当然,这些日子以来,关于美国银行和股东价值的话题已经集中在了这家银行最新的股东,也就是山姆大叔,注定会持有多少股份,以及它的股票是否还具备价值这两个话题上了。美国银行在规模经营方面的技能也有了新的应用领域——如何管理4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资金。

  曾几何时,在华尔街众多的金融机构看来,它们所具备的高超技能有望提振越看越像巫术(或者说,一项巨大的庞氏骗局)的中国金融体系——银行借入巨额资金,然后将其贷给几乎任何人,并且使用难以理解的模型让市场相信一切运转良好。它们漫天飞散低息信用卡和房屋净值房贷,仿佛这些东西是外卖菜单似的,通过抬高房价营造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

  事实上,美国银行业的运作方式,与理应由它们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中国银行业,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抽取利润的方式,其实是它们的中国同行长久以来所遵循的原则的一种变异:毫无顾虑地贷款,而且相信政府肯定会承担不良贷款的损失。

  在中国,风险项目或许毫无一丁点利润可赚,但可以让幸运地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斩获一笔横财,比如,开发商建造起空荡荡的写字楼,并以此为借口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些开发商先为自己耙掉一份,接着向批复土地的党政官员奉上一笔贿赂,然后再用奢华的宴席犒劳银行官员,并且为这些官员的澳门之旅备足银两。很快,作为胜利纪念品的摩天大楼演化为一场金融灾难,但是,开发商、银行家和政府官员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而且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们依然会继续享受他们的“幸福生活”。

  美国Countrywide公司的情况与上述情形并无二致。这家抵押贷款提供商在它的众多贷款堕落为不良资产之后,于去年以“跳楼价”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它的股东基本上都赔光了,房屋业主承受着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痛楚。但是,这家公司高管们的日子却过得相当滋润,他们将其在房地产繁荣期间(当时Countrywide公司的股价和它的贷款数量一道疯长)积聚的股票期权一一变现。华尔街银行家的日子也是同样舒坦。正是这些银行家将他们的抵押贷款出售给投资者的行为,使得Countrywide公司肆无忌惮地贷款成为可能。

  现在,这种轻松赚大钱的日子已经远去。华尔街的金融炼金术已不再灵光,银行家们新近关注的是借款人的信用资质问题。美国银行的财务状况已经糟糕到必须匆忙卖掉其在中国银行的股份来维生的程度,曾几何时,它还踌躇满志地宣告,这笔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救赎那些“尚未开化”的中国银行。

  如今,业已失去全球金融典范光环的美国银行业,正面临着效仿理应由他们改革的中国银行的巨大压力,即按照政治需要,发放项目贷款。

  一直以来,西方对中国银行业最严厉的抨击,就是它们并不是依据经济法则,而是遵照党政领导的旨意来发放贷款。地方党政官员害怕某家大型国企的倒闭会让愤怒的、失去饭碗的农民涌上街头,因此,他们向国有银行施压,要求它们持续为企业贷款,以保住工作机会。

  近几个月来,随着大量金融机构只有借助纳税人资金才能苟延残喘,美国金融系统的中心其实已经从纽约转移至华盛顿。国会议员和财政部官员现在恳请各家银行使用它们的紧急救援资金增加贷款额度,即便银行业自身对在经济衰退期放款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忧心忡忡——对于这一难题,世间再没有人能比中国的银行业者理解得更为透彻了。

  颇为乖张的是,就在美国银行或许真的可以从它的中国合作伙伴那里学到东西的时候,它却被迫要出售建设银行的股份。

原文(英文)地址:http://www.nytimes.com/2009/05/17/weekinreview/17goodman.html?_r=1&scp=1&sq=Lessons%20the%20Teacher%20Forgot%20&st=cs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