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渴望变得优秀,都不想被人说“low”或“怂”,不想被贴标签。
变得优秀,代表着你能加入比自己层次更高的圈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欣赏等等。
因此,我们总是在向外展示自己好的一面,急于去证明自己的优秀,焦虑也总是弥漫在我们身边。
有这样一句话:当你弱的时候,你会觉得到处都是敌人。
一个朋友最近去参加一个摄影讲座,回到家后很丧,发信息跟我说:
“所谓的摄影讲座,只是拿着很贵的机子在装逼而已,都没有分享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宁可在家里自己看教程。”
刚开始,我以为是这个摄影讲座的质量不高。在追问下,才知道原来在交流环节的时候,一些听众展示了自己的照片,还介绍了自己用的昂贵的机子,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她鼓起勇气,也展示出自己拍的一张照片展示出来,却反响平平,还被说相机的光圈不够大。
她当下就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毕竟这张照片她觉得自己拍得很好看啊。
这种气不过又无能为力的场合是不是很常见?她越想越窘,在讲座还没有结束时就先走掉了。
我跟她说:“这本来就是个学习交流的讲座,你可以多跟他们请教啊。”
她回答:“我不喜欢这种被碾压的感觉,等我以后变优秀了,我就不会那么怂了。”
我问她:“原来你追求优秀,是面子,是被仰望啊?”
她说:“我只是想要在那个圈子里平等地跟人交流,不想让别人觉得我low......”
这让我想起电影《阿甘正传》,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说话结巴,显得呆滞,小时候,同龄人都觉得他很“怂”,使劲地欺负他。
他一路走来,有两个线条,一个是“run”,一个是“do it”,就这么简单的几个词,帮助他躲开了被欺凌,并在后来实现了一系列让人难以想象的成就。
人太复杂了,往往会看不清自己。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当你能事情想简单一点,说不定也会成为一种竞争力。
阻碍一个人更进一步的,并不是不够优秀,而是不敢承认自己不够优秀,死要面子。
在不够优秀的时候,接受自己“low”的事实,并不是一件多大不了的事,让自己变强才是真理。
一个人的思想有多开放,能不能从不同的意见里受益,有没有自己的坚持和主见,才是决定他最终能走多远的东西。
在生活中,我们不喜欢被人说“怂”,凡事都要占上风才能让自己满意。
然而,有时认“怂”,是一种息事宁人的智慧。并非什么都值得去争个高低。
就比如你在大街上走,突然冲过来一只狗咬了你一口,你会咬回去吗?当然不会。
是因为你怕了那条狗所以怂了吗?当然不是。
你只是不想让自己变成跟它一样。换句话来说,那些在争执中首先退出的人,并非都是理亏。
遇到言语攻击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怼回去,也可以选择不怼回去,而不是一定要怼,或者一定不怼,或者一定要优雅地怼,否则不怼。
有些人用攻击别人的方式显示自尊,其实他也不好受。
退一步,我允许了我怂,那样我就从这种人际关系的困境里退出来了,得到了很大的自由。
这样看,“怂”有时候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让我们免于和恶人较劲。
因为口舌之争,演变成肢体冲突,最后酿成大祸的事情并不少见。
大事不纵容,小事不较真,如果怂一点能换来安宁,怂一点又何妨?
在这样一个热衷于贴标签的时代,“low”和“怂”,都是人们不想被贴上的标签。
但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标签都不能代表我们真实的模样。
人是一个多面体,也是发展的,变化的,也有自己所擅长和不擅长的。
真正做到理解自己是:好的我可以,不好的我也可以。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如何理解世界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