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内第一位公开对抗教育部本科评估的大学校长,他是高校扩招潮中第一个顶住压力反扩招的大学校长,他还是在多个场合炮轰高校“官化”和“行政化”的大学校长,在网上,他被称作“中国最牛大学校长”,甚至有媒体直接称他为当代的“蔡元培”。现在,他和他的治学理想来到深圳,着手筹办一所可能引发这座城市甚至全国高校教育剧烈震荡的大学。他同这座城市一样,先锋、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实验。他唯一和这座城市有所不同在于,他拥有一种理想化的学者精神,而这个城市相形之下,太务实了。他说,他的学校要引领这座城市的文化,要点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第一把火,但他也承认,南方科技大学第一个这样做,但有可能不是第一个成功的。 南科大行政人员待遇将比深圳公务员高
担任中科大校长时,朱清时是反高等教育体制弊端的高调斗士,他抨击教育部本科评估形式化,他反扩招,因此,当他被深圳选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后,他说,南方科技大学将要去官化、去行政化。南科大将参考香港科技大学的模式,香港科大教授月薪是十几万,南科大教授的薪酬水平与此基本一致。
微观深圳:南方科大的行政人员没级别没权力,一切以教授为中心,那么谁来监督教授?显然我们不能把高校的学术端正寄托于个人道德素质。
朱清时:大学要办好有3个要素,第一是大家追求卓越而不是追求官大,追求学术卓越,业务做得越好,大家越崇拜;第二是学术要自由,不能有行政权力干预学术;第三是学者要自律,大学才能得到资助,社会相信你们都会干好事,确实是象牙塔中间的人,你自己都不能自律的话,失去公信力,社会就不会支持学校。所以监督学者的主力还是社会,最好的体制就在世界上大学办得最好的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很多,有足够的钱来支持学校发展,政府和社会又有强有力的机制监督学校发展。我举个例子,香港的大学全都是政府办的,出很多钱,香港的政府官员不能直接去管大学,如果管大学它就是行政干预,所以他们设置了一个叫大学拨款委员会的机构,来监督学校的各种运行,比如学校请的人合不合理、课程设置合不合理、教学质量好不好,它把监督的结果报告给政府,政府依据这个报告再给学校拨款。它们的结构是三角形的,大学拨款委员会有点像议会,使得政府不直接干预学校,但是政府又有把握学校的运行受到了最严格的监督。
微观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会采用这样的监督机制?
朱清时:是否成立像香港大学拨款委员会这样的机构,要全国来做,光深圳不行。我们希望的制度设计是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为南方科大立法、通过南方科大章程。人大常委会应该有个下属委员会,这个下属委员会来监督立法的执行,起到大学拨款委员会的作用。这个下属委员会的成员不一定是人大的常委,他们可以是人大聘请的各种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甚至各界人士,专门监督南方科大。人大常委会监督比政府监督好,它没有实权,它就是监督机构,它提意见给政府参考,政府才有实权来拨款。当然监督主体里还应该包括媒体。
微观深圳:行政人员没级别没权力,学校靠什么吸引优秀的行政人才?待遇?
朱清时:不知道你清不清楚,香港大学里的秘书相当于当地公务员,待遇很高。南方科大行政人员的待遇还会比深圳的公务员要高一些,高到多少呢,要看社会的承受能力。它至少要高到社会上的精英都愿意来竞争这个位置,这样学校管理人员的水平才会高,而且竞争到这个待遇后即便没有行政级别也无所谓。今后我们要尝试的,究竟要高到什么程度才能符合大家的期望。但毫无疑问,一定要比现在公务员的待遇高。
把大学办成世界一流,不优待深圳生源
朱清时描绘的南方科技大学如果建成,无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背景下的一个异类,一个充满理想色彩、先锋精神的乌托邦式大学。但这所大学要扎根于深圳的土地,不得不面对很多现实问题,例如本地化招生。本地化招生已经成为深圳大学每年必经的折磨,导致这所曾经宣称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每每困扰于生源质量。朱清时说,解决这个问题,一靠政府的决心,二靠市民的觉悟,三靠设计优秀的体制。
微观深圳:怎么处理本地化招生问题?一座用深圳纳税人的钱建设的大学,能不考虑本地优先录取吗?
朱清时:一个城市要办成世界一流,它一定要有超过眼前利益的东西。温总理说,我们人类中间一定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行,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眼前得益。深圳办南方科大,深圳人民得到最好的回报就是南方科大办成世界一流了,深圳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以后,深圳的各项事业都会水涨船高,这个时候大家就得到回报了。如果把回报看成你办好了我的子女都要来上你的学,大学肯定办不好。
微观深圳:你能顶住压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