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各方的应对措施及对政府宏观管理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机构和发达国家,应当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来减少损失呢?先来看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是防止金融部门崩溃。政府应当以果断、迅速、全面的方式防止银行部门破产,防止由信心丧失引发的银行挤兑。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经济增长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随着能源、矿产资源、粮食价格下跌,通货膨胀的压力会逐渐减小。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应该推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的方式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支持一些企业的投资,特别是支持那些具有比较优势部门的产业升级的投资。这样,经济就会出现投资拉动的增长。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能够通过财政政策支持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迅速成长的时期,基础设施往往相对不足,在电力、交通等方面都存在瓶颈,正好可以借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之时跟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政府还可以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进行投资,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总之,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键,在于实施反周期的干预。
其次,来看国际金融机构。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民间资本流入减少,出现支付危机或金融危机,需要在短期内注入资金时,IMF可以利用特别提款权来协助这些国家应对危机。世界银行及其他地区性开发银行,可以为前述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型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和人道主义援助。
再来看发达国家。尽管发达国家的情况不是本次报告的主要内容,但是有两点应当注意:第一,各群体之间应当形成一些共识,唯其如此才能达成内部的稳定和共识,才能顺利渡过危机。第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关联,发达国家的危机会波及到发展中国家。危机中,发达国家的财政状况会恶化,但不能因此而拒绝兑现承诺给国际机构的资金。发展中国家需要这些钱来度过危机。如果发达国家能遵循承诺,就可能降低发展中国家在危机中所遭受的伤害,同时维持较为和谐的国际秩序。
最后,来看本次危机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启示。首先,金融危机通常都是由资产泡沫触发,因而,政府应着力控制资产泡沫的膨胀。政府应当仔细权衡,在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之外,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否也应当包括控制资产价格膨胀。如果房地产、股票价格上涨太快,就应该通过提高利率来减少消费和投资。第二,金融监管应当和金融创新齐头并进。本次金融危机之所以波及面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密不可分。金融创新一方面增加了可贷资金,另一方面也传播了风险。创新无疑会带来好处,但我们在过去对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不足。未来,一方面应当继续允许和鼓励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则应当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第三,对于金融危机的反应不能是单边的,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坚决的和合作的。如果没有跨国合作,则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第四,全球性的问题必须通过多边的合作来解决,当前的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需要对二战以来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多边国际机构重新进行改组。最后,每次金融危机中,受害的都是最弱势的群体。为了避免金融危机演化为“人类生存发展危机”,应当着力保护这些弱势群体。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国际金融机构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