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連絡的張老闆突然打電話來問我:「吳老師,我最近要在東區開一家分店,你認為好不好?」這個問題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好不好」的定義太多了,一個老闆要是連問題都不會問,他的決策也可能會有危險。
【你決定的,別人能免於其難嗎?】
一個人每天都要決定「下一步」,每一個人的問題「有大有小」,小的事情可能只是為了找一個飯館而傷腦筋,大的事情那就關係重大了,例如「要不要嫁給他?」這算人生大事吧?那麼,你都是「如何做決定」的?
「我自己決定,我當然自己承擔」?這一句話有時候是不通的,你投票選的那一位,他不一定能夠當選總統,就算他當選,可能的後果也將由別人承擔,哈哈!這種決定很不負責任喔?
在企業裡,老闆的任何決定也「一定」會影響到其他人,若你投資這一家分店,賺了錢你會高興,你的好心情當然會影響別人,若是你虧損,你一定會說:「今年公司不賺錢,所以年終獎金少發一個月。」反正你決定的事,別人都要一起負責任,這,這公平嗎?
【決策的三個風險】
任何決策都有三個風險,一是「根本就不是問題,你卻當成問題去找答案,你下的決策怎麼會正確?」所以我常問老闆:「你確定你有這個問題嗎?你認為這是你的問題所在嗎?」
二是「時機不對」,你這個問題很急迫嗎?還是你根本就是疏忽了「來的早不如來的巧」,在每次下決策之前都要想一下「我一定要現在下決定嗎?不下的話,會有何種不好的後果?」
三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每次的決定都是「不做的」,也許是沒有執行者,所以不動,也許是「沒有氣魄」去執行。
【決策的四個步驟】
一. 把握問題-
根據現象去追蹤源頭,而不是只看表面症狀就簡單的下直覺判斷,這是很自大的決策態度;就算你知道,也要找旁觀者確認「無誤」,就好像上吐下瀉不見得是吃壞肚子引起,而可能是感冒病毒造成,這是兩種全然不同的治療。
二. 預測未來-
做不做這個決定會怎樣?回想過去曾經怎樣?先去找出歷史紀錄作為參考依據,根據整個大環境,再找一些旁觀者一起研究、預測,然後決定幾個方案。
三. 比較方案-
切忌只提一個方案而已,每次都要有大中小三種不同程度的方案來做比較,尤其是分析投入成本跟可能回收的「投資報酬率」,注意「無形的效益」也都要計算進去。
四. 付諸執行-
完整的決策必然是有全面性的考量,事先就已經看出沒有合適的執行者,因此就不決定這樣做,那是可能發生的;很多主管都罵老闆「這個案子這麼好,為何不批?」其實他根本不知道老闆「沒有錢」。
不要以為「不簽字」就沒責任,你下不下決定,不還都是會有「結果」發生嗎?而哪也是你領導人要負責任的「後果」!別閃了!勇敢面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