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米尔顿.弗里得曼和安娜.施瓦茨在有关美国货币史的论著中说明,从1929年到1933年间货币供给减少了25%,因此,流动性陷阱这一假说在当时不成立,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流动性陷阱,只有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发生过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情况。当时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成为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因为工商界由于市场前景黯淡,不愿贷款,银行贷款风险加大,必须谨慎从事。在这里,货币供应量至少一部分如银行学派所说,是由贸易需求决定的内生变量。但是此时货币政策仍有效。对于经济大危机
支出假说:对IS曲线的冲击。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消费函数的向下移动引起了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1929年的股市崩盘可能要对这种移动承担部分责任,这次崩盘由于减少了财富并增加了对美国经济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而使消费者把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另一些经济学家用住房投资的大幅度下降来解释支出的减少。一些经济学家相信,20世纪20年代的住房投资过度高涨,一旦这种“过度建设变的显而意见,住房投资需求就会大幅度减少。对住房投资减少的另一种可能解释使由于20世纪30年代移民的减少,较为缓慢的人口增长使得人口增长对新住房的需求减少。
一旦大萧条开始,其他使支出进一步减少的事例就更多了。
20世纪30年代的财政政策也造成了IS曲线的紧缩性变动。当时的政治家更关注平衡预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6 17:24:0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