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57 3
2009-12-10
        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就可以击碎我们关于中产阶级的幻象。这部名叫《蜗居》的电视连续剧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互联网上关于它的讨论超越了同期的新闻。似乎那些以往会让人震惊不已的灾难、绑架和谋杀都变成了发生在遥远地方的关于他人的故事,而这部电视剧中讨论的关于房子、生活和爱情的故事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困境。   《蜗居》的编剧如此解释它的受关注原因:“每一个写字楼里拥有一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经历着如今不少中国年轻人正在经历的事情。他们怀着巨大的抱负与雄心从小城市考上重点大学,来到已经变得繁华的都市——这种繁华要拜中国经济三十年高速增长所赐。度过还算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之后,开始了必然的向社会的妥协。他们要千方百计寻找工作。同时,在前方等待他们的还有在都市中购房的压力。
  那些能够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繁荣之前在都市中购房的人有福了。因为随后的房地产价格疯涨让那些后来者基本只能望之兴叹。这种由时间带来的巨大的财富鸿沟基本让人无可奈何,只能慨叹现实的残忍,自己未能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巨大红利。
  而这些为“蜗居”而苦恼的人大多数并不是被我们视为这个社会的边缘人群和失败者。恰恰相反,他们是我们一直企盼的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的主体。他们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在城市中拥有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至少能讲简单的英文。他们辛勤地工作,同时诚实地纳税。他们参与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他们也是最有消费能力的人群。他们接受的教育也让他们对现状的反抗性下降,最大的叛逆举动不过是抱怨和牢骚,以及同邻里和同事的争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部电视剧中,真正的成功者仍然是主流价值观所反对的一类既得利益者。原有的获取富有尊严的生活的路径,变得极度狭窄,你需要牺牲自己一贯接受的道德准则,向已有的体系妥协,才能获得物质上的满足。现实生活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颠覆性打击在电视剧中被用极端但又真实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是中产阶级的困境。那些仍然存有中产阶级幻象的人们徒劳地为现实所困,难以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人们抱怨说自己的所有梦想与激情全部消耗在同包括房子在内的现实的搏斗中。但是显然抱怨并无济于事。因为甚至房地产商们的残酷言论听上去也是诚恳而真实的。而我们的经济在高速增长,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受益于此也是真实的。
  社会学的奠基人埃米尔·迪尔凯姆说,当一个问题只存在于个体时,它可以被视为一个心理学的问题;但是当它超出了个体而广泛存在时,它就应该被视为一个社会学问题。这个困境正是我们时代的社会学问题。
                                                                                                                                           --------    经济观察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10 20:03:06
文笔不错,不知道国外遇到中国这类的情况怎么处理的,有达人能解释下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0 20:07:19
中产阶级的困境和贫困阶级的困境不是一样的:中产阶级仅仅是没有住房,而贫苦阶级是没有基本的生活资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1 10:52:05
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识就是“窝”,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狗窝,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经济产生的家的概念是有一个固定的属于自己的地方,这与国外游牧民族的精神意识截然不同的。没有房子就没有家,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这就是中国为什么那么多人买房,而租房的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