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财政分成
(1)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演变
建国初:“统收统支”
1951“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1954邓小平“六条方针”
1958“以收定支,五年不变”
“大跃进”:“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变”
1961回收经济管理权力,权力集中于中央
1966“收支挂钩,全额分成”
1968收支两条线
1969“收支挂钩,全额分成,一年一定”
1970收支包干(“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或差额补贴,结余留用,一年一定”)
1973“财政收入固定比例留成”
1976“定收定支,收支挂钩,全额分成,一年一定”
1980财政包干(收支挂钩,以收定支,地方拥有统筹安排地方财力的自主权)
原因P171 缓解国家财政压力
地方**成为财政收入的分成者,支持改革
1994分税制改革P174
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VS行政隶属划分)
以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VS频繁改变包干基数和比例,鞭打快牛)
税收分级征管,成立国税局(VS完全依靠地方**)
1998 财政体制从传统的“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P118
P155 公共财政强调公民享受平等公共服务的权利,强调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强调**服务的绩效和可问责性。
(2)总结:
●财政包干:P195-196
古代:上缴部分的包干
地方**支持的包干
新中国成立后:建国初:“统收统支”
1954中央一方面力图确保中央手中所控制的财政资源,另一方面还要赋予地方**节约开支和创造更多财政收入的激励
80年代初:彻底的“财政包干制”
P196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财政体制典型属于“激励型”财政,即它组织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确保中央**的财政需要的前提下如何激励地方**创造收入满足其自身的财政需要。
●问题 “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又收”
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合约的确定问题(激励强度系数)
各级**的支出完全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进行划分(忽略公共服务)
P155 建国以后中国的财政体制历经调整和改革,但一直以来财政调整与改革的主线是解决**间关于财政收入的创造和分配问题,更进一步说,是围绕着如何在确保上级**的财政收入的同时激励下级**扩大财源和节约开支展开的;财政的公共服务功能从来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它自然消融在行政事务的逐级发包之中而不被重视。财政体制的设计安排是为了便于上级**向下级进行行政事务发包,确保上级**处于治理和监督的地位。
●改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收激励(中央对地方授权的可置信性问题,esp“鞭打快牛”)
支出约束(财政的软预算约束问题)
一个行政权力至高无上的中央如何做出可置信的承诺的问题
本质上是一个集权体制下的可置信承诺问题
●预算外财政
P179 在改革开放之后,预算外资金日益成为地方各项支出的重要来源。
●“压力型体制”
P185 在两级**之间商定预算内收支体制时,上级**总是拥有核定支出项目、收入基数以及决定分成比例的权力。上级**所掌握的规则设定权,加上晋升锦标赛,使得中国的行政体制蕴含了一个压力从上而下传递的机制,即所谓的“压力型体制”。
1+2+3 ***一个综合:中国**间关系***
事权:行政逐级发包+属地管理
财权:财政分成
(1)中国**间关系的特征:文献回顾
蜂窝式结构(Vivienne Shue)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的“M型结构”假说(钱颖一, 许成钢)
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主义(钱颖一, Weingast)
压力型体制(宋敬本)
职责同构(朱光磊, 张志红)
(2)作者给出的新解释:
P21 中国**间关系属于一个组织内的发包关系,即从中央开始,把几乎所有行政事务逐级发包给下级**,直到最基层**,而且行政发包是按照属地原则进行,每一个属地在管理上是一个相对独立和自治的单位。与行政逐级发包相对应的一个现象是,**间的财政关系是从基层逐级向上分成,最极端的情况是下级**向中央**上缴一个固定的赋税。
指令逐级向下传递;层级越高,指令越具有权威性,越具有否决权
每一级“承包方”只对直接的上一级负责,并以满足它的要求为主
基层县官管事(具体实施),县官之上的官员管人
(3)**间关系架构的演变:
古代 行政逐级发包
P65
计划经济时期 中央垂直管理部门的出现
乡镇干部列入**的正式编制
党管干部
单位制和人民公社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 1979简政放权
下管一级
“财政包干制”
1979农村联产责任承包制 包干制
预算包干制
中央与地方协商、谈判
市场化的挑战(个人和企业对属地的依赖关系,阻碍市场经济)
1994分税制改革
条块关系的演变与最近的发展:垂直管理改革
(4)总结:
●古代 行政逐级发包制的内在逻辑:成本-收益权衡
P68 属地化的行政发包制就是中国古代集权者在治理成本与收益间进行精心权衡与选择的结果,是在信息和财政两个约束下进行理性选择的产物。
收益 节约组织和监督成本
地方官员的行政责任的边界容易清晰界定和落实
对下级**做出关于分权的可信承诺(“产权保护”)
高度集权的体制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
成本 监督成本
信息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