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1703 0
2009-12-12
摘要:我国农村通过30年的改革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新的发展水平和新的发展环境下,仍要高度重视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深入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广大农民朋友带来了福音,也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指明了方向。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为完备。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中共***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就为逐步解决以往农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偏小的问题提供了可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第二,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具备了一定的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能力与条件,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工业反哺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及时加强农业,反哺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如果继续挖农业,忽视农业,就会出现农业萎缩,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的现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之间差距在不断的加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也使我国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这对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是机遇更是保障。
  第三,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此外,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第四,我国已经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愈来愈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愈来愈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开始有所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挑战
  1、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4年在6%以上,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更高,由此,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不断扩大。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1,1994年扩大为2.86:1,2005年扩大为3.22:1,2008年进一步扩大为3.31:1。
  2、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不能以过度占用农业资源以及破坏植被、污染水源、侵蚀土壤等为代价,必须在环境容许的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目前的现实是农村的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都比较突出,不仅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恶化了农村人居环境。特别是最近这些年,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的要素流失、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等问题,都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3、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老化,自然灾害频发制约我国农业生产。
  从历史上看,我国一直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中低产田的改造,但整体上农业发展环节仍然比较薄弱,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生产能力不稳,大灾大减、小灾小减的状况在我国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速度赶不上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已对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增长带来了威胁。
  4、“三农”投入不足,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财政及各级****对“三农”的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也都得到了强化。各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增加,有力地支持了粮食的稳产和农民的增收。但总的来看,对“三农”的投入依然不足,制度化的农业投入渠道仍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迫切需要从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建立完善的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5、发展现代农业制约因素多
  一是农户生产规模偏小,相对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规模经营。我国“人多地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但多年来,农户分散经营,土地被条块分割,有些耕地因为农民进城甚至出现撂荒,这些给发展规模生产、集约经营和大面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农机化作业带来了阻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保障农民土地权利,推动农地的市场化流转,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切实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和矛盾,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同时确保基本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仍是当前农村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此外农户分散经营,导致种养的产品种类多、品种杂乱,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及标准化水平低,产品的质量不容易控制;二是农业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文盲和半文盲占较大比例,再加上近年来-些有头脑、素质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使得这种状况更加突出,显然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另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落后,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推进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1、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深化资源、科技、投入等保障机制改革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建立确保农产品供给的保障机制,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一是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改革征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形成集约、节约用地的新机制;二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保障,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良种培育、适用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等三个环节实现新突破,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新办法,同时注意发挥各种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做到科技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形成多元化、广覆盖的农技推广体系;三是加大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力度,以资金投入替代自然资源,提高“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进一步稳定、强化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形成农业投入长效机制。
  2、以新农村建设需要为基础,深化农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机制改革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是农民,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需要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所以,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新农村建设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使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具备职业转化的文化基础。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努力造就-代新型农民。二是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对现有务农人员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创办一些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业职校等,吸收农民参加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使其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为核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因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一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改善生产条件,狠抓节本增效,努力提高农业效益。二是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三是要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四是鼓励早期外出务工、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农民回乡创业,为当地农民长期稳定增收注入活力。五是针对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女性化”趋势,出台相关措施,积极发挥女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倡导应用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清洁生产和产业间协调发展,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二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围绕解决防洪防涝、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5、以创建和谐农村社会环境为目标,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
  建设和谐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一是要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二是要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是建设社区管理机制,加强农民的自我监督和管理。



作者: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张月瀛 来源:《当代经济》2009年第10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