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5434 7
2006-01-09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激励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探讨自主创新的一般化激励机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5 21:37:00

创新的动力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自身,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强烈欲望及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创新的巨大源泉;当然,激励机制也是必要的,政府对科研经费的开支不应吝啬,应该用充足的资金去鼓励渴望创新且有创新潜质的人,并为其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5 21:56:00

请楼主界定一下"创新"的定义,我可以把他理解为技术的变革,也可以把他理解为技术商业转化的变革,但两者显然是不一样的:在激励上后者就是以利润为目标的,而相对于前者而言利润的激励就不是那么强烈,两个群体在性质上有着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如果要实行有效的激励,就必须先了解对象的效用函数.这是激励措施起作用的基础(当然也可以对其影响,但是相当困难,一般都是当作是外生变量).

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达到目的的高效手段,正是因为它高效率的特性,使得其成为经济人在做出选择时的首选手段!

是否可以这样阐述激励:对创新的激励就是消除对创新的不适当约束?

问:对于创新我们是否应该更多的关注激励,而不是约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6 00:52:00
我说的是Shumpteter意义下的创新。同意楼上关于约束的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6 0:54: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6 21:16:00
以下是引用drydq在2006-4-6 0:52:00的发言:
我说的是Shumpteter意义下的创新。同意楼上关于约束的分析。

几十年来,技术创新定义有许多观点,现将有代表性的列举于下:

(一)奥地利学者熊彼特的定义

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这种组合或变动包括:(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二)英国学者弗里曼的定义

在经济意义上,只有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或者新装置在内的第一次商业运用时,才能说完成了一项创新,在其1982年的著作中又进一步将创新定义为包括与新产品'或改良产品(的销售或新工艺'或改良工艺(、新设备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

(三)美国学者缪尔赛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定义技术创新就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五)我国学者傅家骥的定义

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六)我国政府定义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迄今为止,国内外仍未形成严格统一的技术的创新定义,学者们多年来在观点上的主要差别和争论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对技术创新中所使用的“技术”如何界定。在创新活动中哪些是技术性的,哪些是非技术性的,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由此导致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差别和争论。

第二,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度有无限定以及在什么程度上限定。争论的焦点是增量性改进(亦称边际改进),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畴。

第三,既然各种技术创新最终都必须通过市场上的成功实现表现出来,不成功的不能称之为技术创新,那么,“成功”的概念和标准是什么/指的是商业盈利,还是市场份额,或是技术优势?

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read.asp?type01=4&type02=1&type03=2&articleid=514

中国政府创新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6 21:21:00
熊彼特的遗作“谈发展”

发表日期:2005年11月22日 作者:茅于轼 【编辑录入:
大航


  今年三月号的美国《经济文献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刊登了一篇熊彼特的遗作“谈发展”(Development),这是一篇没有发表过的文章,所以引起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
  熊彼特于1950年去世,只活了67岁。他对于经济学的贡献,很大一部分是他死后才被大家所认识。虽然他在哈佛大学任教18年(他死在教职上),而且当过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又是计量经济学学会的创始人,但是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死后于1964年出版的《经济分析史》,让人们了解他极其深刻的经济学观点。他另外一本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在今天看来,他能预见到计划经济的最后终结和资本主义的后续发展,不能不让我们深为叹服。今天的经济学家谁有能力正确预见到50年后的事?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1932年7月写的,是为了祝贺一位德国经济学家莱德勒 (Emil Lederer)的55岁生日写了送给他的,原文是德文,后来由Markus C.Becker和Thorbjorn Kundsen翻译成英文。熊彼特写完此文后两个月就从德国移民来到美国哈佛大学,次年莱德勒也从德国移民到了美国纽约新学院,估计熊彼特没有自己发表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他已经将此文赠送给了莱德勒,不便再去发表。不过文中的一些思想,熊彼特后来在其他著作中作了发挥,发现这篇文章的也是一位德国经济学家,名叫埃斯林格(Hans Ulrich Esslinger),他去纽约寻找莱德勒的档案,无意中发现了熊彼特的这篇遗作。
  熊彼特的这篇文章极其深奥难懂。开始拿中世纪绘画风格的创新转变为引子,说明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定义的创新不同于增量进步。创新是非连续的变化,多少是一种突变,而渐进式的进步则是增量方式的变化。他认为经济的真正发展是要靠创新,可是我们对于创新实在知道得很少。经济学中关于均衡的概念用得很多,但是均衡中并没有创新,而真正的发展是要靠创新的。均衡是一种增量式的进步,熊彼特认为达尔文和孟德尔的学说只能解释增量式的进步,对跳跃式的创新,他们没有给我们任何新概念。熊彼特在概括一般的经济发展时,不承认发展是由于外生变量推动的。在他看来,创新也必须是内生因素造成的。创新是一种不能用科学来解释的结果,是一种搞不清原因的结果。它是与企业家活动有关的,内生的,创造性的。企业家能够发现新的组合来提高生产力,这种活动不能用连续性来解释,所以是破坏均衡的。
  然而熊彼特又否认企业家的活动能够解释创新,企业家的活动只不过是受某种机制的推动,它是创新的表现而不是创新本身,创新本身应该是不能用连续性变化来解释的。相反,它的特点是打破了原有的稳定,造成了混乱,从而给创新提供了机会。熊彼特的一生,其主要精力就是用在寻求创新的解释和非连续变化的种种规则。这篇文章让我们更清楚地懂得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即非连续的创新事件。他一生都在寻求对创新的符合科学的解释,这个问题一直留到他逝世之后。
  在他死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虽然大大小小的冲突不断,但是没有爆发世界规模的战争,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速度超过了二战以前所达到的水平,国际贸易的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出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人类的生产力空前膨胀。对于这一切,需要有新的经济理论来解释。继承熊彼特的遗产,对非连续性的增长也有不少突破,特别是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教授在1993年出版的《报酬递增的源泉》对非连续性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解释。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正在引起广泛的注意。要解决这一模式转变难题,我们应该回顾熊彼特和舒尔茨的论述。
  我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可分为逼近均衡的增长与非均衡增长两类,也可以称为连续性增长和不连续性增长两类。前者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它的数学基础是收益递减理论。当经济活动达到均衡时,进一步的增长就不可能再继续下去。好在社会不断在变动,人口在增加,资源被发现或消耗,资本在积累,所以增长总是可能的,但是又是有限的。因为一旦达到均衡,增长就停止了。要突破均衡就得靠创新,也就是非均衡的发展。拿我国的经济来说,在过去的27年中,均衡式的增长和非均衡式的增长都存在。前者表现为投入要素的增加,我们称之为外延式增长,后者可称为内涵式增长。目前大家讨论的改变增长模式的问题就是将外延式增长改变为内涵式增长。用一句不很严格的话来讲,也就是要把均衡式增长转换成非均衡式增长。
  按照老的模式,没有创新,经济也能够增长,但是那是依靠投入的增加,并没有效率的提高。我国的改革确实有效率提高的贡献,从计划经济改变为市场经济就是一个非连续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也应该承认,在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效率的损失同样也很突出。比如经济纠纷的增加、犯罪率的上升、信用的缺失、贪污腐化、假冒伪劣等等,可能把效率提高的所得大大地抵消了一部分。所以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方针,能够很大地改善经济运行的效率。
  怎样能够发挥非均衡的经济增长的作用?答案就是利用收益递增的现象,它是突破连续性发展的非均衡模式,这种因收益递增效率的提高是由于以下各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寿命的延长。设想大家在三十多岁就死去,人们经验的积累就很难实现,社会将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人们寿命延长对增加收益的效果,不服从收益递减的规律,而是收益递增的,至少就平均寿命而言是正确的(老糊涂了当然没有收益,更谈不上收益递增)。
  教育的投入也有收益递增的现象。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相比较,产出的增加远远超过投入的增加,国家帮助更多的高中生进入大学所花的钱,完全能够从他们一生多挣的工资的所得税中回收回来。
  增加要素流动的自由度,能起到收益递增的效果。人力要素通过劳动市场而自由流动,资金通过金融市场而自由流动,土地要素通过土地市场而自由流动,都能获得收益递增的好处。自由流动的成本很低,但是收益很高,所以是收益递增的。
  各种创新式的分工合作,例如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转移一部分政府功能给非政府组织,改变社会的分工结构能够加强专业化、扩大生产规模,这都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此外,提高社会诚信程度,帮助穷人降低贫富矛盾,降低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门坎,简化工商注册手续,改善政府服务态度,降低交易费用,都能够达到收益递增的效果。

(作者单位:天则经济研究所)

http://www.chinado.cn/ReadNews.asp?NewsID=449转自中国发展观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