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经济危机凸显出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对***银行职能做出大的改革。现在,我们必须采取某种形式的现代货币主义——但要换成21世纪的新模式。
如今,央行行长的工作远比过去要复杂。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许多央行行长认为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盯着物价稳定这个要素。因此,他们所采取的每一个措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不过,从现在开始,他们不得不增加了一个新使命:维护金融稳定。
这也就是要求央行行长确保今后不会再有新的危机重演。但如今,央行的一些职能架构已经很难应对目前全新的挑战。只有配置新的工具来加以应对。这就使得事情更加复杂。
原因很简单:根据丁伯根法则——这是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丁伯根命名的——央行在执行每个任务时,只能采取一种独立的工具,例如保持物价稳定。如果你面临的任务超过一个,那他们必须配置相同数量的工具来应对。
问题的难点在于这些政策的工具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利率就不能同时用在稳定物价和维护金融稳定这两个任务上。要维持物价的稳定需要调高利率,而只有调低利率才能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假设银行系统出了问题,央行应对银行注入更多便宜的资金,只有在金融市场上增加了现金的供应,市场利率才会下降。而这样做就会产生通胀问题。于是,央行就不得不在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两个方面做出权衡。
想要找到一个全新的工具,它既有效,易用同时而且和利率相互独立,这几乎不可能。但这里还是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整个货币政策战略中,央行应该将(广义)货币供应量占更为重要的位置。
欧洲央行过去常常因为以货币政策为中心而受到诟病,但它却可以充当改革的先锋。
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目前的金融危机源于,至少说部分的原因出在央行本身,例如在过长的时期内,英格兰央行和美联储实行过低利率的政策。这就导致货币供应上长期以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而欧洲央行却更加谨慎一些。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市场上保证金的下降,各种新奇的创新性的衍生工具层出不穷,这些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是本次危机产生的根源。它导致了美国,英国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现金供应过于泛滥。
当然,设定货币供应的目标也不是没有什么缺点。比如说,金融的创新已经将现金增长和通货膨胀分隔开来。但两者之间也不是一点联系都没有。正如当今危机清楚地显示出:过度的现金迟早会泛滥,不是消费价格出现通胀,就是资产出现泡沫和保证金的消失。
当市场上的货币过于泛滥时,价格的稳定,金融的稳定,甚至是经济的稳定就会遭到严重的挑战,这也是本次危机所告诉我们的。要想防止这样的局面出现,这就需要央行有能力应付两方面的问题——在货币政策战略上加大(广义)货币供应的权重,这样就能更好地应对双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