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态势良好 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达到10245.1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5464.2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0.8亿美元,增长16.0%;累计贸易顺差683.4亿美元。据测算,前三季度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5个百分点左右。 (一)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口增速大幅回落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比上年提前两个月突破万亿美元,月度进出口规模已连续 7 个月超过千亿美元。除 9 月份外,各月出口增速均超过 30%,截至 9 月底,月度出口增速已连续39 个月保持在 20% 以上。进口增幅低于上年同期 22.1 个百分点,低于出口 15.3 个百分点。在出口快速增长、进口大幅回落的影响下,贸易顺差达到 683.4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措施的出台,人民币在小幅升值后保持基本稳定,8、9 两月进口增速有所加快,当月增幅均为23.5%。 (二)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较快,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平稳 前二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4367.9亿美元,增长21.8%,其中出口2310.5亿美元,增长33.9%,高于出口整体增速2.6个百分点;进口2057.4亿美元,增长10.6%,低于进口整体增速5.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4893.6亿美元,增长26.2%,出口和进口均实现较快增长,出口2939.2亿美元,增长28.5%;进口1954.43亿美元,增长22.9%,高于进口整体增速6.9个百分点。 2005 年 1-9 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企业性质一览表 金额单位:亿美元 | 项 目 | 出 口 | 进 口 | | 金额 | 同比(%) | 金额 | 同比(%) | | 总 值 | 5464.22 | 31.3 | 4780.84 | 16.0 | | 贸易方式 | 一般贸易 | 2310.50 | 33.9 | 2057.37 | 10.6 | | 加工贸易 | 2939.20 | 28.5 | 1954.43 | 22.9 | | 期货贸易 | 214.52 | 44.3 | 769.04 | 14.6 | | 企业性质 | 国有企业 | 1260.45 | 14.9 | 1457.46 | 10.9 | | 外商投资企业 | 3131.67 | 32.4 | 2770.41 | 17.4 | | 其他企业 | 1071.20 | 53.4 | 552.9 | 23.9 | (三)外商企业出口增长迅速,民营企业进出口超上年全年水平 前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902.1亿美元,增长24.9%,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7.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131.7亿美元,增长32.4%,高于总体出口增幅1.1个百分点;进口2770.4亿美元,增长17.4%。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势强劲,进出口总额1624.1亿美元,己超过上年全年水平,增幅达到41.9%,高于总体进出口增幅18.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71.2亿美元,增长53.4%;进口552.9亿美元,增长23.9%。 (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宗商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2989.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00.4亿美元,增幅均为32.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4.7%和27.5%。与上半年相比,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幅明显回落,钢材出口量增长83%,回落71.1个百分点;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由增长2.6倍回落到1.1倍;未锻轧铝出口量由增长21.5%转为下降5.2%。在贸易摩擦频发的情况下,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长24.8%,服装出口增长22%,家具、箱包和塑料制品等大宗商品出口分别增长34.5%、17.6%和24%。 (五)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势稳中趋快,初级产品进口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达到2485.5亿美元和1396.4亿美元,分别增长12.1%和19.8%,其中8、9两月增幅均超过20%。初级产品进口额达到1075.6亿美元,增长26%,其中原油进口量虽仅增长4%,但由于价格上涨,进口额增长了44.7%;铁矿砂进口量价同增,进口量1.99亿吨,进口额134.4亿美元,分别增长31.7%和42.8%;大豆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进口1953万吨,增长39.9%,进口额58.4亿美元,增长12.7%。 2005年1-9月中国进出口商品构成表 金额单位:亿美元 | 商品构成(按SITC分类) | 出口 | 进口 | | 金额 | 增减(%) | 金额 | 增减(%) | | 总值 | 5464.2 | 31.3 | 4780.8 | 16.0 | | 一、初级产品 | 361.0 | 26.7 | 1075.6 | 26.0 | | 0类 食品及活动物 | 161.2 | 25.0 | 72.2 | 7.3 | | 1类 饮料及烟类 | 8.7 | -2.5 | 5.7 | 42.3 | | 2类 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 55.8 | 38.2 | 516.6 | 247.6 | | 3类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 133.5 | 26.6 | 455.7 | 36.0 | | 4类 动植物油、脂及蜡 | 1.8 | 69.4 | 25.4 | -21.8 | | 二、工业制品 | 5103.2 | 31.6 | 3705.2 | 13.4 | | 5类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 261.5 | 43.6 | 585.9 | 23.3 | | 6类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 957.2 | 36.7 | 609.8 | 9.4 | | 7类 机械及运输设备 | 2465.5 | 32.2 | 2068.8 | 11.7 | | 8类 杂项制品 | 1408.1 | 25.5 | 424.8 | 14.4 | | 9类 未分类的商品 | 11.0 | 48.8 | 15.8 | 39.2 | (六)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增长强劲,但进口增速在所减缓 前三季度,欧盟仍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额1577.9亿美元,增长23.3%,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1034亿美元,增长37.2%;自欧盟进口543.8亿美元,增幅仅为3.4%。中美双边贸易额1535.4亿美元,增长25.6%,其中中国对美出口1173.5亿美元,增长32.6%;自美进口361.9亿美元,增长7.3%。中日双边贸易额1345.5亿美元,增长10.5%,其中中国对日出口617.7亿美元,增长18.8%;进口727.8亿美元,增长4.3%。美国、中国香港、欧盟为中国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顺差额分别为811.7亿美元、764.1亿美元和490.2亿美元。中国台湾省、韩国、东盟、日本为中国的主要贸易逆差来源地,逆差额分别为410.6亿美元、301.1亿美元、135.2亿美元和110.2亿美元。 2005年1-9月我国进、出口贸易伙伴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 主要出口贸易伙伴情况 | 主要进口贸易伙伴情况 | | 位次 | 国家或地区 | 出口金额 | 增速(%) | 位次 | 国家或地区 | 进口金额 | 增速(%) | | 1 | 美国 | 1173.5 | 32.6 | 1 | 日本 | 727.8 | 4.3 | | 2 | 欧盟 | 1034.0 | 37.2 | 2 | 韩国 | 557.4 | 22.1 | | 3 | 中国香港 | 855.5 | 21.9 | 3 | 欧盟 | 543.8 | 3.4 | | 4 | 日本 | 617.7 | 18.8 | 4 | 东盟 | 540.3 | 18.8 | | 5 | 东盟 | 405.1 | 35.3 | 5 | 中国台湾省 | 530.0 | 11.8 | | 6 | 韩国 | 256.3 | 32.8 | 6 | 美国 | 361.9 | 7.3 | | 7 | 中国台湾省 | 119.4 | 27.2 | 7 | 澳大利亚 | 118.3 | 42.3 | | 8 | 俄罗斯 | 91.0 | 55.1 | 8 | 俄罗斯 | 116.4 | 25.7 | | 9 | 加拿大 | 84.4 | 44.8 | 9 | 中国香港 | 91.4 | 7.9 | | 10 | 澳大利亚 | 78.8 | 28.3 | 10 | 巴西 | 70.1 | 6.5 | 二、2005年全年中国对外贸易完成情况预测 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走势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退税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都有力地促进了出口增长;宏观调控后国内投资需求回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上半年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等,是进口回落的主要原因。 (一)世界经济贸易增长依然较快 200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3.25%,虽较上年同期的4.1%有所回落,但仍属于平稳的上升周期,预计全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4.3%。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下,国际市场需求旺盛,预计全年世界贸易量的增幅将达 7% 左右。随着全球股市的普遍回升,国际资本流动再度趋于活跃,跨国直接投资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 (二)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9.4%,为对外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由于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形成了“出口挤压效应”,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动力和压力都有所增强。 (三)出口退税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调动了各地区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2005年以来,针对地方分担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财政负担相对较重的问题,国家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出口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椎动作用。 (四)吸收外资保持一定规模 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实际吸收外资 432 亿美元,虽然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但仍然保持较大规模。由于前几年外商投资较快增长,形成了较大的制造业产能,成为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宏观调控以后国内投资需求放缓,是进口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落实到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投资需求放缓,一些与投资密切相关的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进口大幅回落。前三季度,钢材进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 393 万吨;一般贸易项下的机械设备进口下降了4.4%。此外,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合成纤维等产品进口下降;由于上半年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企业减缓了进口节奏。 根据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对外贸易发展态势,预计2005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4000亿美元,增长20%以上。其中,出口约7450亿美元,增长26%左右;进口约6550亿美元,增长18%左右;进出口顺差900亿美元左右。 三、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2006年,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但一些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平台,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总体来看,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相对平稳,但与2005年相比可能有所偏紧。 ——世界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世界经济自2002年走出低谷以来,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开始从上年的增长高峰上回落,但2006年平稳增长的总体态势不会有大的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9 月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5 年和 2006 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均为 4.3%,略低于上年的 5.1%。三大经济体形势基本稳定,美国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就业增加,经济基本面依然看好;日本企业盈利增加,个人消费开支上升,经济复苏的势头比较强劲;欧元区经济社会改革面临重重困难,但短期内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济出现了向下调整的苗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 2006 年美国经济增长 3.3%,略低于 2005年水平。 ——跨国投资继续回升,国际贸易较快增长。从2004年开始,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出现反弹,当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上年强劲上升40%。2006年,随着跨国公司盈利能力提高,出于扩展新市场和降低成本的需要,跨国并购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世界经济和跨国投资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世界贸易将保持快速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 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 7.4%,高于 2005 年 7% 的增长率。 ——世界经济运行中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当前世界经济的潜在风险主要集中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全球经济失衡、房地产泡沫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方面。 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是本轮世界经济进入复苏和扩张阶段的显著特点。8月底,纽约市场油价创出了每桶70.9美元的历史纪录。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仍然较快,国际市场石油需求旺盛,而石油供给则受炼油能力、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制约,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石油市场的投机资本也会成倍放大供求缺口。因此,2006年石油价格的走势仍存在大幅震荡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各国经济发展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2005年第二季度,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上升到6.3%,占全球顺差总额的三分之二,预计2005年全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将超过 6%。美国国内需求强劲,2006 年进口增长的势头料难逆转,经常账户逆差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善。 房地产市场泡沫在全球范围内存在。2005年前两个季度,美国房价分别上升了12.5%和13.4%,达到 1979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许多欧洲国家的房价升幅也超过了10%。挤压房地产泡沫主要取决于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但是如果采用加息等紧缩性政策,可能会损及经济增长。 一些主要经济体以“高失业率”为借口,实施贸易保护,对商品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产生了较大不利影响。中国是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之一,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涉案金额达到 89 亿美元,2006 年这一态势不会有根本改变。 ——中国经济将从快速增长期转为平稳增长期。2002 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近两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使上升期得以延长,目前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2005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9.4%,全年增速将在 9% 以上。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起步之年,国家的各项战略部署将全面启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从三大需求的发展趋势看,投资冲动依然存在,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外需动力仍较强劲。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与此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正在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在宏观调控措施和经济周期规律的共同作用下,2006 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在近两年 9% 以上的较高增速上有所回落。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将从快速增长期转为平稳增长期,只要宏观调控得当,有望保持 8% 以上的速度。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国内市场供过于求加剧、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发生结构性变化等问题,都将影响到中国经济走势的变化。 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的问题没有明显改善。尽管近两年居民消费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仍低于投资的增长速度,2005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低于投资增幅13.1个百分点。目前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有 55% 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 80% 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全球 78% 的平均水平。 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加剧,企业利润大幅下滑。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压同比增长18.9%,应收账款净额增长16%;前8个月,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同比回落17.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了53.1%。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高于居民消费价格,对下游行业利润形成较大挤压,直接导致交通设备制造、化纤、电子通信等行业效益下滑。随着近几年投资的工业项目形成的产能陆续释放,国内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发生结构性变化。2005年以来,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长平稳、出口高速增长,外需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国出口已连续 4 年保持快速增长,受国际市场空间和贸易保护的限制,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预计,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有望超过 16000 亿美元,增长 15%左右,增幅比 2005 年有所放缓。 中国进出口增长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 金额单位:亿美元 | 年份 | 进出口 | 出口 | 进口 | 差额 | | 金额 | 增速(%) | 金额 | 增速(%) | 金额 | 增速(%) | | 2001 | 5096.5 | 7.5 | 2661.0 | 6.8 | 2435.5 | 8.2 | 225.5 | | 2002 | 6207.7 | 21.8 | 3256.0 | 22.4 | 2951.7 | 21.2 | 304.3 | | 2003 | 8512.1 | 37.1 | 4383.7 | 34.6 | 4128.4 | 39.9 | 255.3 | | 2004 | 11547.9 | 35.7 | 5933.7 | 35.4 | 5614.2 | 36.0 | 319.5 | | 2005.1-9 | 10245.1 | 23.7 | 5464.2 | 31.3 | 4780.8 | 16.0 | 683.4 | | 2005(注) | 14000 | 21 | 7450 | 26 | 6550 | 18 | 900 | | 2006(注) | 16100 | 15 | | | | | | 注:2005年、2006年为预测值 作者:商务部 规财司、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5年秋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