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学习ccggqq先生的两个价格规律,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有很大的错误成分。这些道理和错误用一般经济学知识似乎就可以解释。说出来请大家批评。
 1、“价格第一规律”:“一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要因此而上涨,且降低总量与上涨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互动规律,亦称价格第一规律”。
 这个道理说的只是替代品的相互关系。而商品的关系有三种:替代品、互补品、无关品。区分这三者的是交叉弹性。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大于0,为替代品;小于0,为互补品;等于0,为无关品。比如,农民编草绳的生产率提高了,草绳价格降低了,那么,波音747飞机的价格是否因此而上涨捏?飞机厂工人的工资是否会因此而上涨捏?因为草绳与飞机恐怕属于无关品,交叉弹性为0。要找出二者的函数关系,改变两者之间的弹性关系,恐怕需要n多其它假设吧,比如阿里波特,草绳可以象地毯一样飞翔,于是草绳与飞机有替代关系?
 2、“价格第二规律”: “随商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不断降低,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工资因此而上涨”。
 呵呵。商品品质提高了,会导致垄断程度加强,从而导致价格上升,这是有道理的。但整个“第二规律”要成立,除非厂商的商品质量提高后立即形成完全垄断。不然的话,考虑到其它市场类型,问题就多多啊:
 首先,只要市场是竞争的,垄断程度加强后,价格虽然上升,但产量会下降,这就给其它厂商的进入提供了条件。竞争的结果,可能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普及,产品供给扩大,产品价格下降。比如,当今的笔记本电脑相对于同样工作能力的70年代的重达数十吨的电脑。
 其次,劳动对象的品质不会因产品质量的改善而降低吧,其价格更不一定要相对商品的价格而下降吧:
 (1)、资源是稀缺的,比如石油、土地、矿藏等等非生产性(即非再生性)资源,供给越来越少,需求越来越大,价格只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2)、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对象往往也是可以开发、用于交易的商品。因此,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后,利润空间加大,行业进入和投资开始集中到该商品上,而该商品的劳动对象则被冷落。于是,劳动对象供给减少,而其需求却因为上述竞争而空前增加,从而导致劳动对象供不应求,价格猛涨。比如,2004、2005两年,房产价格上涨,导致跟房产有关的劳动对象如土地、钢材、铝合金、水泥、大沙、烧砖、木材等以及与之相关的信贷、运输、装潢、咨询、公关等服务行业的价格都迅速上涨。
 再次,即使“物价上涨,工资也上涨”的情况真的出现了,也不能说工资就真的上涨了,只能说是名义工资上涨了。如果工资上涨的幅度跟物价上涨幅度一样,甚至小于物价上涨的速度,从长期来看意义就不大,甚至相反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 8:21: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