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余老先生是个悲剧人物。挚爱着中华文明却最终入籍他国,一辈子以研究儒学为生却连儒学的发源地都没有踏上过。蛰居台湾也好,香港也好,哪里都不能真正代表中华文明。而他所热爱文明的发源地上,却充斥着磨难,以及各种他所痛恨的东西。他全部的时间和才华只能贡献给历史而非当下。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只能承担发掘、总结以及中西会通,却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对中华文明进行开创性的引导。而所有那些能真正启迪中国人影响中国人的伟人们都生活、挣扎在这片余老先生爱恨交加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身心经历着文明巨变的痛苦,用自己的触角和思想去真真切切地影响着中国之路。虽然他们的文章和书籍经常得不到出版,虽然他们的声音经常性地被压抑和切割,但是他们才是中国历史上会被记住的人,而不是如同余老先生一样冷眼旁观炒历史饭为生的海外学者们。 
曾经以为,而且现在很多人继续以为台湾保留了更多的中华文明传统。但是那只是日渐死去或者枯朽的文明样本。什么样的土地就会繁衍出什么样的文明。局限于小岛之上的台湾,不可能繁衍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痛苦也好,灾难也好,也许近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临盆前的必然阵痛。而中华文明会在灾难中以各种形式繁衍。有毁灭,有创造,也有重生。这就是文明得以延续之道。如果说台湾和香港保存了一些中华文明传统,那也只是百年前的中华文明,或者可以称之为样本。真正的中华文明只会在大陆的土地上,在13亿人口中凤凰涅磐。而余老先生对于中华活文明的唯一接触点却只能局限于台湾或者香港,或者海外华人那狭小的圈子内。曾经有人撰文分析过海外华人的文化断层现象,简单地说就是海外华人的“文化”会嘎然断裂于其离开中华文明主文明区之时,此后的发展仅为整理古旧抑或中西互通。不知道这样的断层对于才华横溢的余老先生而言是怎样的命中注定的不幸? 
我从不否定余老先生对于中华文明之挚爱。记得有人问他对台湾文化中日本文化的影子问题,他老先生居然就一句我不清楚。以老先生的学识,怎么会没有听说过日本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只是爱太深了,所以有时候会流于偏激,甚至会故意视而不见。同理,可以理解余老先生那句经典的“我没有乡愁”。 
所谓悲剧,不仅对于余老先生个人而言,更是对于中华文明而言。以余先生为代表的一群学者,他们的才华本可以为中华文明做出更璀璨的贡献,可惜却被迫远离故土,远离中华文明的主文明区。爱国无门,报国无门,这样的历史悲剧何时才能不再在中国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