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峰会已进入高潮和尾声,据丹麦媒体的报道,迄今已有130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抵达会场,大大超过联合国方面此前最乐观的预估。
峰会前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指着长长的与会领导人名单乐观预言,达成妥协十拿九稳,如今实到人数远远超过“应到人数”,但匆匆赶来的潘基文却再不敢言乐观,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敦促与会各方抓紧时间,因为《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而哥本哈根峰会也只剩下不到两天的会期了。
不论是潘基文,还是大会主席、丹麦气候部长海德格尔,在近日的峰会上已不再如几天前一般,强调减排和温控方面的“全球共识”,而更多地强调“妥协”,这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宣誓环保决心,表达减排姿态后,所谓的全球共识并不多,甚至妥协也难得一见。温控指标、减排义务、援助义务、环保监督,等等这些问题,都存在着明显甚至是巨大的分歧。
会议邻近尾声,各方都不免有些焦急,法国媒体称,萨科奇一个上午先后与默克尔、布朗和奥巴马通电话,并会晤了非盟代表,试图拉近各方距离;海德格尔准备散发一份新草案,替代被各方抨击得体无完肤的旧协议草案;潘基文则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说“援助是妥协的前提”,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说“即使没有援助也该签字”。很显然,在他们看来,哥本哈根峰会必须产生一份协议——哪怕既没有共识也没有妥协,只要有了协议,就可以宣称哥本哈根峰会的胜利。
问题是,这样的协议又有多少“胜利”的意义?据丹麦媒体报道,海德格尔的新草案,几乎删去了所有各方争执的内容,包括温控指标、减排指标、援助指标,如此一份空空如也的协议,又能产生多少效力?难道数以千计的代表坐而论道多日,产生大量碳排放(据《纽约每日新闻》称,仅开幕当天就有1200辆高油耗的豪华轿车、140架私人飞机云集哥本哈根),只为达成一份“我们认为必须减排”的协议?这样的胜利,未免太廉价了。
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执着的,则是《京都议定书》里明文规定的、工业化国家减排及向非工业化国家提供援助的义务,在它们看来,哥本哈根峰会不论达成任何协议,都必须把这些承诺原封不动地继承,否则便如尼日利亚代表所言,“穷国被谋杀”了。它们所追求的,是一份“胜利的协议”——如《京都议定书》一般,载明对穷国有利的条款。
可是问题在于,原本早该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直到即将失效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不论是减排还是援助承诺,最终都变成不同程度的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如果工业化国家仍然坚持其既定立场,即使迫于压力和舆论签署下一份“胜利的协议”,又能如何?《京都议定书》不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么?
俗话说得好,“好饭不怕晚”,各国间既然尚无法达成妥协、共识,那就先讨论、先磨合,甚至先争吵,在充分讨论、磨合、争吵基础上达成的妥协,才是有效的妥协,在如此基础上形成的共识,才是真正的共识。“协议的胜利”或“胜利的协议”看似辉煌,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