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国经济学大老 Paul A. Samuelson(萨缪尔森)后学晚辈的克鲁明在他的 blog上写了一篇短短的悼文,怀念这位亦师亦友的经济学大师。网志附了一帧克鲁明办公桌的照片,枱上放的其中一本书正正是萨缪尔森的传世著作"Economics"的一九四八年第一版。
萨缪尔森著作不少,但很多人都把这本类似教科书般集大成却没有太多原创性的"Economics"看成是他最主要的著作。这当然跟书被世界各地大学广泛采用,长期成为学生标准教科书有关。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萨缪尔森这本通论性的著作令他某程度上跟经济学的先贤鼻祖看齐,成为一代又一代学经济的人的指路明灯。
从一七七六年阿当斯密的《原富》出版到一九七六年这二百年间,有五本经济学著作成为追求这门学问的人不能不看的书,成为「垄断」市场的指定读物。第一本自然是阿当斯密的《原富》,第二本是李嘉图( David Ricardo)的"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政治经济学与税收原理),第三本是弥尔( John Stuart Mill)的"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本是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经济学原理),第五本也是唯一一本由非英国人写的指定参考书就是萨缪尔森一九四八年出版的"Economics"。(这里先说一段小插曲,弥尔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自一八四八年出版后历久不衰,除了书的内容扎实全面外,也跟牛津剑桥两家名校互不相让有关。马歇尔是剑桥经济学掌门人,他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虽然更丰富及update,可牛津却咽不下这口气改用马歇尔的书,所以直到一九一九年,弥尔的书仍是牛津政治经济学科目的主要读物)。
在萨缪尔森后,也有不少著名经济学者写过类似的通论式经济学原理,但随着学科本身发展越来越复杂,门派越来越多,门户之见越来越深,被视为某一学派学者写的书不容易被其他学派接受,更不要说像萨缪尔森的著作那样成为各门各派都用得上的基础读物。
克鲁明最近也在编写经济学通论之类的书,但他的凯恩斯学派背景加上辛辣的笔锋得罪不少人,他的经济学通论实在不易被其他大学采用。换言之,萨缪尔森的"Economics"极可能是最后一本经济学界共认的基本读物,再出现另一个萨缪尔森或另一本类似书籍的机会不大。
有些人会把萨缪尔森视为凯恩斯学派在美国的领头人,认为他不但把凯恩斯主义带进书本,更把凯恩斯主义带进政府经济政策。六十年代肯尼迪总统及后来的约翰逊总统各项扩大政府开支及减税刺激经济的政策都跟萨缪尔森有密切关系。这当然有一定的理由,但正如凯恩斯自己不是凯恩斯主义者一样,萨缪尔森并没有拘泥于凯恩斯的理论,也没有把凯恩斯的分析、概念奉为教条。相反,他对不同学派的理论持开放的态度,他写的"Economics"更是不断修订以涵盖涌现的新经济学说。
可以说,他比较接近那种开放、宽容的老派学术传统,把他说成是凯恩斯的门徒或凯恩斯主义者并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