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731 8
2006-01-12

  海信与科龙,一南一北,曾经是分庭抗礼的中国两大家电品牌。如今下来,科龙已经跟着海信姓周了,往日飞扬跋扈的顾老板,带着骂声一片下台,再光芒四射的成绩也替换不了他被三振出局的下场。   海信不惜重金夺取科龙,是看中了科龙品牌在中国南方的市场影响;科龙旗下数目众多、产能强大的一流生产基地和科龙遍布长江以南的庞大销售渠道,以及科龙与国外大厂的OEM渠道关系。   然而仅以海信的实力,是否能完全操作整合后将会几乎翻了一倍的生产能力呢?高达9亿的收购价、科龙欠下的大笔债、等待输入资金才能恢复生产的12家冰箱基地和3家空调基地……这些繁重的担子是否是海信可以背负起的?   这些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随着整合工作展开,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科龙的经济纠纷和债务,必将给海信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诸多银行及供应商将科龙告上法庭,各地科龙公司都出现财产被冻结保全的现象。   直到最高人民法院下达了(2005)291号明传文件,宣布对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公司,参股公司为被告的民商事纠纷进行为期一年的暂缓受理、审理和执行。周厚健这才得到了保障重组科龙工作顺利进行的保护伞。然而,这些债务只是暂缓,并不是就此消洱。以稳健著称的周厚健自然不会将果实和包袱一并贸然接下。   于是,海信开始展开其消除整合障碍的行动。   第一步棋,便是辞去海信一切职务,转而担任科龙新总裁的汤业国。自收购协议签署后,科龙一直没有正式过户到海信名下,而是以托管形式全权交付给原海信空调总经理汤业国。之后,分管财务、生产和国内营销的副总裁均由海信方人员接任。至此,虽然挂着科龙的名字,但科龙高层已经是绝对以海信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一套班子。   之后,便以管理架构重组工作的展开为基础,逐步将科龙的营销渠道纳入海信方的掌控下。在科龙已经实行数年的大区营销总经理职位,被新高层果断砍去,转而由海信方人员担任的分管营销的副总裁直接面对各营销分公司总经理。而原广东总部的营销公司也大量裁员,很多原先的中、上层都被下放到地方作为一般员工。   新高层以便于整合名义进行对科龙结构的修正,最终结果是在第一时间,让科龙的销售收入实际划归了海信的遥控下。   到此不得不提到科龙一贯使用的运作方案。以江西科龙为例,据为江西科龙做辅助料配套生产的一家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科龙采购物资实行规则为款期70天,到期后再支付六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也就是说,科龙的原辅材料大多由供应商垫资提供,而长达250天的货款回笼周期,使科龙在流动资金方面——除初期投入外几乎不用花费自己一分钱。   而号称注册次金2980万美元,扔有独立法人的江西科龙,实际只有由科龙电器出次的1788万美元。其余部分则是价值1491万美元、实收资本1192万美元的八项专利,厂房、设备则向江西格林柯尔租赁。真正支撑江西科龙建设运作的是建行江西省分行提供的2.5亿贷款和南昌市商业银行的2亿授信。   等到江西科龙停产后,除去银行方面及建筑欠余款项,仅江西本地为其供应注塑、包装等配件的十余家企业就有2500万元人民币货款未支付。如加上由天津等地调入压缩机等配件,欠款金额高达1.4亿。   海信显然不愿意面对如此庞大的债务,借助其完全掌控的销售渠道,周厚健开始排除他进驻科友的障碍。   在法院明传的保护下,债权人无法通过法院进行财产保全。江西科龙开始尽快将其货物变卖,对外用来偿还银行贷款,实际资金走向不得而知。而事实情况是,在格林柯尔入主科龙期间,江西格林柯尔和江西科龙的资金两家混用。而事发后,格林柯尔已经迅速抽走了大部分资金。就前文所介绍的,江西科龙的地皮、厂房及设备实际属于江西格林柯尔,除此库房内积压的成品空调和少数原材料,承担所有债务的江西科龙几乎一无所有。   一旦货物清仓,江西科龙便失去了任何偿还能力,只能宣告破产。而相对的这1.4亿材料款,则合法的付之流水,再也和海信没有任何关系。   之后再由海信方以青岛海信身份入驻江西,失去科龙品牌的江西格林柯尔已无力使用如此庞大的生产基地,恐怕只能将厂房、设备卖给海信,而急于空调基地尽快恢复生产和江西政府,也必定会协调促进这声交易。   海信方已利用江西科龙的存货消除了部份银行债务,而供应方的债务则随着江西科龙破产而排除,周厚健只要付出极小的代价,就可以轻易获取如此肥硕的果实。至于周氏最终是借科龙的品牌壮大海信声威还是彻底打压科龙品牌让海信一家独大,那还在观望中。   相对顾雏军“整合制冷产业链”的大并购思想,如果海信的确依照如此步骤去获取科龙在各地生产基地,那周厚健资本运作的手段并不会较有“资本大鳄”之称的顾雏军逊色。   郎咸平曾用“安曹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示人、借鸡生蛋“来形容顾雏军倾吞资产的手段。这种取人之长以充实自身的低劣举止,就像是金庸先生笔下的“吸星大法”。   而周厚健此举,倒似以阴力击碎骨骼“化骨绵掌”,从内部整垮目标,将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完全转嫁到供应方,自己则以第三方身份等待时机,一举取得胜利。   只是最后倒霉的,还是那些一衣一食都将希望依附在大企业身上的弱势群体。地方科龙倒闭使得债务流失,而这样的大企业也从来不用担心没有新供应商与他合作。毕竟,在高风险的背后,隐约还有着高回报。至于由于债务流失而受到打击,甚至因此倒闭的小企业,在这些运作资产的高手面前,大概不过是市场的必然淘汰。只有一句话送于他们了,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13 09:48:00
高手就是高手,长见识了。不可否认青岛的几个品派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值得中国许多企业学习,胜者王,败者寇。具体的对整个国家的利益有何影响我是看不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3 14:07:00

不愧是家电业的领军企业 强!!

海信还拥有数字电视芯片的自主产权 有的赚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5 16:49:00

不知道结果如何,

有熟人在里面工作,

到现在还没有走人,

估计整合进行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6 12:39:00

真是大手笔,不得不配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7 22:42:00

我写这样的文章,不是想标榜某些大企业手段的高明或者策略的先进。我只是觉得这样的行为很不人道。至少违背国家所宣传的和我所认知的商业道德标准。也许我的意思表达不够明晰,所以在这里补充声明一下。

其实我这样的话语在现实面前很苍白,但是我希望还是可以让大家认识,大资本阶级眼中的普通人,就是牺牲品和阶梯。

这样的行为对于经济方面的影响虽然是可想而知的。强强联合,同时避免了债务,这对于一个大企业的发展不能说不是一件好事。而一个大企业的发展,自然而然可以促进一披相关小企业发展,甚至带动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发展。

但其中显示的问题也让人寒心,中国的弱势群体的保障是越来越少。一个大企业顺利走到今天,其中因为其扩张或者别的原因而倒闭的小企业数目绝对不少。相对大企业创造的利益来看,这些年产不超过3000万的小企业不算什么。可是就人的立场,一家小企业倒闭,也代表至少一百个普通工人失业或者生活水平降低一个标准。数十家小企业的倒闭,才能换取一家大企业的成长。换句直接的话,这极度类似资本主义的前期财富累计过程,多数人的财富正通过某种人为途径快速聚拢在少数人手中。

我的目的是想写些东西,希望能够引起某些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大企业发展的同时,有很多人正在无偿的奉献自己的劳动,而且并不是志愿。我身边有几个朋友,因为江西科龙的原因,现在一家人每个月只能拿到不足500元的收入,这是非常残酷的。我没有更多的渠道将这写文字传出去,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够帮我一个忙,将这样的消息告诉关心中国经济平衡的有能力的人。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