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原先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前景比较悲观,原因是一方面中国人口十五六亿的高峰还未到来,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趋势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另一方面,中国国土面积如此之广阔,完全可以沿着老路走外延增长的路。
现在看来,这两条都靠不住。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五六年前随着民工荒的到来而宣告结束,而土地不足的局面,则因为严守耕地保护的18亿亩红线,也迅速到来。
忽然我们发现,对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而言,靠压低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增长方式,既不可能,也不允许。突然我们发现,中国发达地区除了产业升级转型之外,未来的增长前景竟然无可依托。
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远没料到的局面,也是我们所有人没有充分估计的事情,更是当初看来跟18亿亩土地政策、人口政策没有关系的事情。
但是,只要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竞争关系还在,地方长官还需要用经济增长向上证明他们的成绩,他们就只能千方百计地提升产业层次。
另一个事实是,没有祖国的资本在从欧美日转移完生产线之后很快发现,研发转移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而唯有中国,不仅有相当的人才积累,也有相当的技术储备,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研发人员工资,还只有欧、美、日的十分之一左右。
曾经让无数人忧心的拉美化的局面,为什么没有完全在中国出现?中国的主要产业为什么没有全部被外资控制?
这并不复杂。仔细想来,中国对外开放的起点与拉美完全不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独立完整的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建立。最重要的是,独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并不依附任何外部势力。
现在,中国在占领了全球大量的中低端制造业市场之后,开始凭借还相对独立的工业力量冲击高新技术产业,这既可以得到国外华人的智力资源,又可得到关键技术的国家力量支撑。
大飞机项目再次上马,就是一个不断失败后重建希望和优势的案例;在集成电路领域、汽车领域,中国的竞争优势已有征兆。
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还漫长,但10到20年后,除非陷于长期混乱,中国很可能会赢得全面的竞争优势,从一般加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