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真地读了lz的帖子,两个感触


。
其一,信息如假——毕竟是全球化时代,价值观也在多元化;一切皆有可能,可能存真亦可能存伪。。。
具体到那个海龟或“海外不归”的帖子,lz何必那么认真

。就心理学而言,个人的判断更倾向于散布假信息者,多因缺乏同类群体的认同或少时过于孤独所导致;很希望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以极为安全的方式获得不明白真相的群众们的追捧。这样的人,得势于论坛bbs这种新的网络信息发布(电子化媒体技术),几乎无法以法律、道德、舆论或技术手段遏止。
据说所谓毒瘾的戒断反应(可能还有守财奴或露阴癖或绺窃癖之类~~)就是很类同的心态。而如果你和他较真,他就更加得逞了,于是更得意更加活跃蹦跳。不特别地理睬,则最好


。
所以,个人以为即使为假的或无意义的炒作,lz也不必太愤怒。前几天到天涯上看杨元元的后事处理,终于发现某些网络空间那才叫“lj堆”


[funk]呢,索性,至少目前人大经济论坛还算好;为了这种“准纯洁性”

,由任他们吹嘘、炫耀去吧,当作看戏了,清宫戏,肥皂剧?又何必太在意!
其二,设若为真。倒是个足够伤感的话题了[sweat]。
即使那位孤独的小海龟说的都是真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中国用改开30年的速度,赶超了一些发达国家号称150-230年的工业化和国际市场扩张化道路;相应的,一些先走出去的人及其家属或后代或其他密切关系人,难免掌握稀缺却难以复制的资源或机会;这也只意味着“坐上了早班车”而已;之后又能够怎样,一旦走出书斋,还不是面临着“两难”中的“两难"[sweat]!
不回来,在国际上寻求发展,做一个国际化彻底的外国人,这年头,连印度都在“排华”了/中国技术类工程承包和技术装备出口等/,欧洲各国“排华”甚至是逢华必反的动静最大,看刚刚落幕的cop15气候大会即可知,世界上比我们发达的那几亿人对这13亿冲刺的中国人之严酷“围堵”,多么残酷[funk]!
很显然,未来10年,作为一个国家,中国,作为一群人,中国人或华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只能更为有限!
而如果回国谋求发展,可见到的结局是:小海龟们一定会更“惨”

!好的位置,都被上个世纪90年代的先期“海龟”们占得满满的,次一点的公务员或国资垄断管理者岗位,也都遍布了有海龟经历或有上层关系的人,最不值得“争论”的,就是国内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现状大家比我清楚;公平不公平先不论,总的情况是,60中生代和70后,甚至还有50后,大家都活的好好的


[lol],那些在彼岸天天摆弄文字模型和辞藻的小海龟们,怎么可能有机会?!
一旦不要命地回来了,遇到麻烦,想不开的如浙大涂博士做如此悲痛的了断,想得开的再低估一下国人智商的,比如孙博士,便去摆摊或作秀仿效孙膑主动破围了

;而诸如某某渔父等厉兵秣马准备杀回来的二三流“小海归”们,既没有专业上的绝对竞争优势或比较竞争优势,也没有说得上的重要关系,更连做人的基本涵养也极为一斑,基本和文盲美羊羊一个水准;于是,2010年准备洄游的海龟们,所面临的形势更是进退两难的——国际化生存已显得艰难,归去来则更几乎是无法生存[sweat]。
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DYUIWANG们胡诌、扯谎、瞎掰、炫耀,甚至其他,lz们还是多同情,多祝愿,少谴责,少抱怨他们吧


。
(写到这里,有些心酸了:那些出国15年以上的本科同学们总说回来,2008年以后却已基本不能回来。某同学,哥伦比亚的法学/哲学双博士,当年在人大某学院还是可以混个教职的,但她嫌弃人大位置不好交通差开车堵车/她在北京的房子在三环里/,于是踌躇、犹豫,终于成了“海待”+“剩女”双博士;而出国前,她是人大硕士毕业分配在清华大学的;现在这个形势下/她父亲也从上层退下来了/,她想回母校或是清华,都已基本不可能了。奔40的人了,无家无子无业无国,虽然从来不差钱也不乏鲜花华厦,虽然早就拿了中美G2的双博士或双硕士,又能如何呢[sweat]

。。。想起本科同窗之谊,想起她如花的笑靥奋起打蟑螂时的顽皮可爱,心下更是心酸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