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真的想离职了
因为学不到东西
最近很多身边人和我说跳槽的事情。
最普遍的就是这句“我觉得我在现在的公司学不到东西。”
“我真的想离职了,越工作越难受。”
“为什么走,现在做的事儿不是挺火的么?”
“因为学不到东西。”
 
W是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我的好朋友。她所在的公司,从外界看来,可谓如日中天。可是最近她非常的焦虑,无数次的想到了离职,换一家公司。
 
她说她的职场师傅能力不行。
在认真分析了一些实际例子以后,我从一名比较专业的产品从业者角度判断,嗯,确实能力不太行。
她说她的职场师傅不够坦诚,不愿意教她东西。
在仔细倾听了一些奇葩事情以后,我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判断,嗯,确实很自私,心胸有点小。
 
她很有潜质,工作也非常非常的努力。
“大叔,我在考虑换个公司。”
“为什么?不是才一年么?”
“因为学不到东西,怕耽误了青春。”
 
图图也是一名产品经理,我的学弟。他所在的公司,在垂直细分领域,是头一把交椅。他也想要离职,他的判断标准,也是“学不到东西”。
 
他说很多事情都是他在直接向上级的上级汇报,上级根本没做什么。其实,也不会做。
他说现在的工作内容很受局限,做来做去都是那么一小块儿,扩展不开。
他说感觉在线下3个小时跟我沟通学到的,比在公司一个礼拜都多。
 
我对这样的认可表示感谢,对他的浮躁表示担忧。
2
学会理解现实,降低预期
把眼光放长远些
有长远眼光的人,不会过于关注眼前的收入,而是更加看重这段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增值。
然而,尽管判断标准是值得高度赞扬的,现实的世界却无限骨感。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都处在“上级不教”“疲于执行”“成长缓慢”的梦魇之中。
所以我今天想要分享两件事:
1)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环境不能让我们学到东西?
2)改变自己的命运,从现在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没有任何一条法律,也没有任何一条道德准则说:“工作的上级有义务培养下属的能力”。
当现实不及预期的时候,就产生了落差。而既然上级没有义务去培养下属的能力,我们的预期,该设置在哪里呢?
 
其次,他成为我们的上级,不代表他具有比我们强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有些人未必是最强的,但他遇到了机遇。这一点我们一定清楚,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么?
 
第三,一个人是否乐于分享,与一个人已经拥有了什么,并没有必然联系。
有人很穷,但乐于奉献,有人很富,但一毛不拔。因此,我们也不能要求,一个更有能力的人,就一定会乐于分享他的能力。
 
总结这些外因,归根结底,领导是怎样的人,他有没有能力,他是否乐于分享,我们无法决定。
可以说,这些都是在我们出现之前,就已经注定了的。
如果我们想改变他,说明我们有雄心壮志。但这种雄心壮志倒不如说是,我们要去山的另一面的时候,明明可以不费力气的轻松绕过,现在我们却想着“能不能让山挪一挪”。
3
改变自己
比改变环境更简单有效
轻松绕过的方法,是看我们自己的内心。
 
在这件事情中,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要简单的多,有效的多。
 
自己有什么可改变的呢?刚刚不是已经明确,这是外部环境的问题么?
 
放轻松,别着急。我们是沉得住气的人,我们想办法解决问题。
W说,“感觉现在给我做的都是很杂的事儿,烦死了。”
我说,这些事儿你有很大一部分能做到完美吗?
她说,不能。
我说,那就说明你还可以从这些事中,学到很多东西。
 
尤其在工作生涯的早期,别看钱,别着急。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做每一件事,就像读书。
只要这件事需要的能力是未来也需要的,只要这件事中有明显的自己能力不能完全 hold 住的东西,这件事就值得用心做,用心学。
 
这就是第一点想说的:静下心看眼前的事情,你是否还能够学到应该学的东西?如果可以,那么先好好做事。
 
如果不可以,我们继续问自己:我们敢于拍着胸脯说,自己的能力高于上级吗?心有点虚,似乎并没有。
 
这说明我们的能力未必在上级之上。可能这样说都是客气了。十有八九,你上级的综合能力比你强,而且强很多。
那么在这个前提下,一件事我们觉得安排的有问题,或觉得学不到东西,我们的判断,会比上级更正确吗?心有点虚,似乎并没有。
 
这就是第二点想说的:有些值得学习的点,我们在自己现有的高度上,根本看不到。
尝试列出自己欠缺的能力,对比眼前的事情,问自己这件事能锻炼我的 ABCD 吗?
比如,需要练的心性,需要考验的大局观,需要具备的圆滑和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