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特殊的中国富豪:扑朔迷离的身世,神秘莫测的资金来源,波谲云诡的商业运作,他们似乎能够呼风唤雨。
然而,在2005年的阳光下,他们的神话破灭了,成为了2005年的悲情人物。
顾雏军:梦断科龙
2001年,顾雏军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以5.6亿元现金收购了中国四大冰箱企业之一的科龙电器20.6%的股份,正式拉开了顾氏对中国冰箱产业整合的大幕。
此后,顾雏军以科龙电器和他私人控股的广东格林柯尔为平台,展开了对中国制冷行业的“旋方式”并购狂潮——江西齐洛瓦、吉林吉诺尔冰箱厂、上海上菱电器的两条冰箱生产线、远东阿里斯顿全部生产线、杭州西泠集团、美菱电器、南京伯乐等国内制冷企业先后充入顾雏军帐下,而在投建了科龙南昌工业园及扬州科龙生产基地后,顾已牢牢控制了中国白色制冷行业25%的产能,科龙也与海尔、新飞一起成为国内三足鼎立的冰箱生产企业。
从2001年到2004年,顾雏军花了三年时间进行“扩充军备”,欲实现“顾氏梦想”——先整合国内冰箱产业,然后以此为资本图谋国际化之路。
正当事情似乎朝着他谋划的方向发展时,“顾氏梦想”停摆了……2005年5月10日科龙电器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顾雏军和科龙电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2005年7月29日,曾被称为“民企中产生的第三代企业家领袖”的科龙董事长顾雏军刚刚从广东顺德飞回北京,一下飞机就被有关部门带走。这应验了他那句“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名言。
其间,有媒体报道,2002年至2004年三年间,科龙电器采取虚构销售收入、少提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手段,致使上述三年分别虚增利润1.2亿元、1.14亿元、1.49亿元。
回想当初,郎顾之争让顾雏军频遭质疑。顾雏军在2005年初感叹:流年不利,他要买《易经》放在床头,结果《易经》没有发挥作用,却一语成谶。
随着顾雏军从制冷到汽车的一系列财技表演,他的高达10亿元以上的巨额资金如何而来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果没有更为合理的解释,那么最好的解释也不过是“短融长投”,这是一种危险的玩法,短期也许会做出业绩,但长期看必然走上不归路。
覃辉:陷入低谷
2005年4月11日晚,覃辉被公安机关带走。在此之后,向来低调的覃辉受到媒体的密切关注。有关覃辉的各种报道迅速在各媒体蔓延。
1969年出生的卓京系掌门覃辉,自2001年开始踏入传媒业,其鼎盛时期控股或参股了数十家公司,涉及通信、传媒、IT三大板块,香港和内地4家上市公司,总资产号称超过20亿元。
这一路上,覃辉似乎顺水顺风,但不少人觉得隐患暗藏其中,于是他被警方带走后,立刻掀起轩然大波。覃辉出来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没有想到协助警方封闭式进行案件调查的那些天,会衍生出那么多版本的故事,从家史到企业史,很多内容都是未经证实、断章取义拼凑而来,臆断拿捏。”
覃辉显得有些激动,他承认“现在是我们低谷期”。针对外界对其公司盈利能力和由贷款支撑资金链模式的质疑,他也对公司的未来表达了看法,“与核心业务无关的资产能卖就卖,与产业链关联程度不高的项目能甩就甩,尽快让资本回笼,阳光卫视也在考虑之中。”
覃辉的“低谷”之后会是什么?
张良宾:隐痛不明
从1993年3000元起家,到控制朝华集团(000688.SZ)、西昌电力(600505.SH)两家上市公司和华西证券,张良宾用了10年,其速神乎。不过,进快退更快,张良宾从2005年4月3日转出西昌电力持有的华西证券股权,到5月20日转让四川立信70%股权的速度更快,只用了47天。
我们不禁要问:朝华系通过关联企业担保的大股东资金占用,最终所挪用、组织的资金,都流向了何方?是什么原因造成朝华系今年以来在资金调用中捉襟见肘的窘况?一向低调的张氏兄弟,以12亿元的身价位列2003年福布斯百富榜第61位。事隔一年后,张氏兄弟落选该榜,缘何如此?
张良宾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他出生于重庆涪陵,早年在某银行工作,后从股市掘得第一桶金,以四川立信投资公司为旗舰,逐步创立了拥有朝华集团、西昌电力两家上市公司在内的“朝华系”版图。
风云变幻,朝华集团2004年出现巨额亏损,2005年又深陷“重庆担保圈”:一些公司长期拖欠往来款高达4.5亿元,并且还有多家银行突然对朝华集团的贷款提起诉讼,昔日盟友太极集团向法院提出申请,冻结了朝华集团持有的全部西昌电力股权。
据朝华集团近日公告,张良宾将其所持有的四川立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计70%的股权协议转让。四川立信是张良宾打造的“朝华系”的核心,持有朝华集团21.386%的股权,为朝华集团第一大股东;朝华集团又控股西昌电力,持股比例为27.13%。因此,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张良宾实际已卖掉了“朝华系”,将他亲手打造的资本王国转手他人。
忍痛割爱,除了这些明摆的伤,一定还有说不出的隐痛。
赵新先:独断代价
1985年,赵新先创办了南方药厂。1991年发展成为三九集团。2004年5月,赵新先被宣布离休。2005年11月赵新先被刑拘。
早年赵新先的经历是一部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脚步披荆斩棘的南国传奇,伴随着三九集团的崛起,其本人也被誉为“中国中药现代化之父”,先后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
早年的创业成功,使赵新先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三九集团越来越像赵新先“一个人的企业”。而一个人的企业,或许会正确一时,但难以永远正确,这或许是赵新先在2005年英雄末路的必然。正如专家所言:企业不是江湖帮派,一个人的企业必须被终结。
三九集团经过19年的发展扩张,有超过200亿元的总资产、400余家子公司和三家上市公司;涉足药业、房地产、食品、汽车、旅游等“八大产业”,是国内最大的中药制造商,是连续多年的中国500强企业。但是,人们不曾预料,赵新先下台之前竟出现集团股东占用25亿元上市子公司资金的重大违规事件。
“时至目前,尚无法详细统计到底有多少家银行机构向三九系企业贷了多少款。”2005年底,深圳某债权银行负责人称,“由于统计的艰难,180亿其实并不是最终的数字,但经过我们多年分析,三九系的总贷款约在180亿到200亿之间。”
这个“资金窟窿”并不比德隆小多少。
这些神话制造者的表演是对商业智慧的嘲弄。
在全球一体化、资讯即时化的今天,绝大多数企业的增长率和利润率绝不会再达到令人瞠目的程度:兼并重组的效应是可以准确量化的;只有资源垄断和技术创新(并实现垄断)的企业才有超常的发展;只有在泡沫经济潮中,才会出现暴利。根据这个常识,阳光照不到的财富,都应引起警惕。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重要的制度安排莫过于真正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创造一种只有在阳光下才能获取财富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