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隧道设计上的处理
3.2.1从隧道纵向受力角度及平面刚度等考虑
火电施工中,电缆隧道平面刚度变化较大,如除氧间地下、集控楼地下等部位,隧道较密集。因而隧道在平面内沿隧道长度方向抵抗地基沉降及混凝土的温差、混凝土收缩等的能力是不同的,这样在一些刚度较为薄弱处如结构突变或断面突变处等会存在应力集中,极易造成混凝土的开裂。同时,在隧道预留孔洞处或埋管处,也会存在应力集中。因此,从设计上应避免结构突变,如确实无法避免,则在这些局部结构或截面突变的部位、预留孔洞的部位采用增加构造配筋或设置护角角钢的方法进行加强。
3.2.2超长混凝土无缝设计
目前国内有些工程已开始进行超长工程的无缝设计,但仅处于引入还未大量推广。如文献[1]提到:以UEA膨胀加强带取代伸缩缝(沉降缝除外),实现混凝土连续浇筑超长结构的设计施工新方法。又如文献[2]提到:隧道的最大约束应力与长度无关,只要材料的强度超过最大约束应力则在任意长度内不设施工缝,理论上隧道也不会开裂。因此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抗拉能力和韧性也可以达到无缝设计的目的。
3.3电缆隧道施工上的处理
施工中管理不严、赶进度、偷工减料、工人素质差、施工马虎等也是造成结构裂缝的人为因素。下面主要对混凝土的二次振捣技术、现场施工泵送混凝土及一般隧道混凝土的浇筑、养护等进行讨论。
3.3.1采用二次振捣技术
二次振捣技术是在混凝土入模第1次振捣后且未初凝前,再次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以减少混凝土内部微裂缝,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及混凝土的强度,提高抗裂和抗渗性能。采用二次振捣技术一般添加缓凝性减水剂,其坍落度最好控制在12~16 mm。混凝土太干,不能振捣密实;混凝土太稀,第2次振捣易造成混凝土的离析现象。同时应控制两次振捣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3.3.2混凝土的养护与维护
电缆隧道是薄壁结构,其保湿养护相当重要。隧道墙体等立面结构受外界温度、湿度和风速影响较大,容易发生纵向裂缝。因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混凝土的拆模时间应尽可能长一些,养护时间尽量多一些。实践表明,因混凝土浇筑完3~4天内水化热温升最高,而抗拉强度很低,如果早拆模板,墙体内外温差较大而易于开裂,因此,墙体模板拆除时间不宜少于5天,且拆模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50。拆模后,混凝土需定期浇水湿润(夏季)养护一至两周时间;冬季施工不能浇水养护时,底板用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且墙体带模养护不少于7天,并进行保温养护。同时尽快进行侧壁防水材料的施工并尽早回填,尽量避免热胀冷缩。
本文出自
http://www.springcable.com/Simplified/7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