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正在
转型的原全球最大PC
集成制造商,
戴尔的2009年在中国的布局,可谓非常忙碌。
4 月,戴尔在中国全面引入直供
零售模式。其
产品不仅进入
国美和
苏宁这样的零售
连锁店,也进入美承、恒昌,以及和雍旗下的几百家PC零售店
渠道。6月,戴尔将全球游戏电脑
品牌Alienware引进中国,随后陆续发布了Alienware的6款游戏电脑,这个品牌的电脑
专卖店也已经在筹备开业,为的是在中国年轻的游戏人群
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9月,戴尔的全球第一家
旗舰店在上海百脑汇卖场开业。毫无疑问的是,戴尔已经正式进入
IT卖场与
惠普、
联想贴身肉搏,截至三季度末,戴尔在全国的零售店已经超过了800家。10月,戴尔
收购IT
服务供应商佩罗
系统之后的一个月,就通过佩罗把
管理咨询公司毕博旗下的中国业务
收入囊中。11月,戴尔的首款智能手机mini3i在中国正式发布。
以上看似零乱的步伐,却都围绕着戴尔在中国
长期以来的问题——戴尔缺乏
消费市场经验和戴尔软件与服务的短板。
过去几年里,当戴尔的老对手
惠普公司已经在中国推行网格化
渠道战略,深入到中国四到六级市场的时候,戴尔仍然在
直销模式的“变”与“不变”中挣扎;同样,当服务已经占据
IBM、惠普大部分收入的时候,戴尔的形象仍然是一个“硬件厂商”,这都让其饱受痛苦。由于79%的营收来自于
商业销售,
经济不景气使大量
企业和政府部门缩减
采购开支,戴尔也丧失了更多的
市场份额。第三季度
财报显示,戴尔大企业业务营收
同比下滑23%,
中小企业业务营收同比下滑19%,虽然消费和服务收入增长势头不错,但基数太小无法扭转下滑趋势,
公司净利润则同比下降了54%。此时,戴尔在全球PC厂商中的座次已经滑向了尴尬的老三,不仅远远落后于老对手惠普,
出货量和市场份额也被中国台湾厂商
宏碁超越。
为改变下滑趋势,公司创始人
迈克尔·戴尔自2007年重任
CEO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修正了自己开创的直销模式,重建
分销渠道,通过
并购在数据中心设备市场进行扩张的
多元化发展战略。
在戴尔内部,曾经被认为是鸡肋的消费业务,已经成为戴尔转型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棋子。与此同时,中国区在戴尔
全球战略中地位也逐渐凸显,第三季度,戴尔在中国的
销售额比上财季增长了20%,
同比增长了8%。中国不仅已经成为戴尔收入第二的国家,更是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眼中2015年后全球最大的IT市场。另一方面,中国也是其消费业务的最佳试验田,从2007年第四季度至今,戴尔在中国消费市场的份额也连续7个季度保持增长,从不到4%扩大到10.1%。 从渠道做起
杨超是
戴尔公司的全球
副总裁、大中华区消费业务
总经理,两年前,当他从
摩托罗拉来到
戴尔负责大中华区消费业务时,面临的是一个艰难的开局。戴尔公司的消费类
产品在国内市场只有不到4%的份额,销售队伍除了负责
直销的五六百人之外,还有一个专门负责体验中心的小
团队,没有国内
零售渠道的
经营经验。
戴尔之前一直是直销,在美国没有IT卖场,不做渠道和
分销,那么在中国如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改变单一的销售模式?另一方面,中国一二级
城市的
IT市场接近饱和,戴尔如何找到立足之地?作为PC行业的门外汉,这些都是他必须衡量的问题。
上任后的一个月,杨超首先引进了戴尔在美国直供卖场的模式,通过
苏宁和
国美的
连锁店面进入全国145个城市消费市场。接下来,在
占有中国70%以
上市场份额的IT卖场,他采取与直供业务没有太大
冲突的方式,
神州数码作为戴尔的全国
总代理,由戴尔直
接管理零售店面。“我们同时开店招人,去年一年到现在,我们每天有十几家二十几家的零售店在开业,全国零售店超过了6000家。”杨超回顾整个零售渠道拓展过程时说,“戴尔高层认定IT卖场这块业务是当时市场的主流,在我们去年三四月份正式推动和神州数码的合作,感觉非常顺利。”
但杨超最大的困难是人手短缺,他开始大量招兵买马,抽调体验中心的团队,并且从所有
消费行业挖掘有过
零售销售和
运营经验的人,真正与
竞争对手短兵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