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建业是企业界的代表,胡葆森是企业家群体中的典型。
见过胡葆森的人,都称他为“老胡”,包括见诸于报刊传媒上,老胡似乎为此怡然自得。也难怪,但凡胡葆森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其人必是微迈八字步,一颠一颠,向上微扬起脸,器宇轩昂,无论何时,总保持着一种平和、大度而有亲和力的微笑,其间,凛然现出霸气。
想当年,他提出“深耕河南”、“造福中原人民”的时候,不少人觉得这只是一个政治噱头。然而,他却鞠躬尽瘁,跨越一道道沟壑,以丰盛的“建业+”幸福生态系统为河南人民营造美好新生活;他是一位从不计“钵两之争”的远见者,从深耕盐碱地到连续10年位列房企百强,他身体力行书写着民营企业的地产足迹和商业文明。
让很多人不理解的是,当年仕途正劲的胡葆森为何执意下海创业?是什么给了他底气,哪怕未来房地产进入万亿时代,建业也会努力保持在百强之中?又是什么让建业能够做得如此健康、长久而强劲?
口 述:胡葆森 建业控股董事长 正和岛岛邻
整 理:潘永堂 石叁
来 源:地产总裁内参 (ID:dczcnc) 正和岛(ID:zhenghedao)
炒楼花
淘到第一笔创业资金
我出生于河南濮阳县,中学毕业后回到原籍插队劳动,1976年进入郑州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我获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委派,代表省外贸赴香港参与成立进出口贸易机构,自1982年开始,我在香港工作近十年之久。
身在异地,中国贫弱或强大,直接影响着我对周遭气氛的观感。祖国如果很穷,你走到哪,受到的待遇都好不到哪去。反过来讲,作为美国人,不管走到哪,他都有一种难以掩饰的自豪,当然美国现在树敌过多。
1984年前后,我开始陪同河南省相关领导出访国外。自我介绍时,“I am from China”和“我从香港来”,得到的反馈往往是不同的目光。直到90年代,这种因贫穷而产生的自卑感也并未消除。
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在这40年中的变化,我应该算是一个很有资格的见证者,我见证了全世界对中国开放前后态度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
到香港的第10个年头,攒了几万元钱的我决定下海。当时看到房地产经过了80年代后期长期的低迷,到90年代初期市场开始启动,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另外,贸易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中介业务,已经比较难做,我们面临着一个商业模式的转型问题,所以创业伊始,我们就尝试性地做了一些炒楼花的业务。
然而,创业不久便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大挑战。1997年,我在香港投资了一层楼,46天赚了大概1700万。接着就头脑发热,又花了1320万投资了一层楼,交了20%的定金。结果金融风暴就来了,这20%的定金3天360万没有了。
这段经历让我及早认识到了“规律”二字,规律就是上帝,规律在主宰着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包括整个社会,所有的事物都是规律主宰了它的运行轨迹,你违反了规律你就要受到惩罚。做企业就是在探寻规律,认识规律,然后按规律办事,坚持按规律办事,这不同的层面,你越成熟,越认识到规律的作用,你就会越尊重规律。现在之所以心态比较好,就是知道人在规律面前,永远是一个被支配者。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香港楼市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了黄金时期,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不是自己多有经验,也不是自己多聪明,主要还是赶上了好时候。
在此过程中,我摸索和思考着市场经济形态,为企业未来发展寻找道路。与此同时,在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与传统和现代文化交汇的地方,我也不断对比着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趋同。这些都促使我回到河南,并扎根河南。
守故土,坚忍图成
1992年5月,我回到河南郑州,成立“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河南首家中外合资房地产企业。
众所周知,90年代初的河南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欠缺规范。在河南做企业,坚忍是必备的品质:在不利的条件下,你也一定要坚守住你的阵地。比如1993开始的连续5年的房地产低潮,我坚持了过来;很多企业搞非法集资,我不搞非法集资;建业足球每年亏损几百万,我也扛了过来。
后来我将这种生存之道概括为6个字:适应-利用-改造。即,你首先要想办法活下来,要忍辱负重。即使明知道5年或10年之内不可能有一个规范的市场,你还是要坚持——只要生存下来就会有机会。
2000年的时候,我将公司更名为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并决意固守河南。诚然,走出河南,企业成长会更快一些,但这并不是企业家的全部。深耕河南,是源于价值观驱动,我希望在这个人口大省有120个县以上城市不断扎根,做精做透。
2002年开始,建业正式实施固守河南战略,这不免会与很多创收机会擦肩而过。从商业语境出发,“造福河南”与“困于一隅”恐怕只是角度不同的两种表述。起初,企业里也有反对声音,有牢骚和不满,我虽听不到,但感受得到。
但这并没能影响我的战略,我心里很清楚,作为企业决策者,首先要对股东、员工甚至员工家庭负责。要坚守价值观,前提是要用业绩说话。
随后,建业在河南业务规模逐渐扩大,2008年,建业登陆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此后,企业中反对“固守河南”的声音逐渐消失。
对河南市场,其他全国化房企可以选择运动战,甚至“割完韭菜就跑”;但唯一河南布局的建业必须选择的是“阵地战、持久战”。河南之于建业,因为唯一,所以专一!
所以,建业的任何一个项目,任何一个战略行动,都不能打一枪换个地方,而必须实打实做好,无论初心,还是行动,都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都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
话说,一味扎根河南,是否蛋糕不足、空间不够?答案是NO。比如建业就突破了房企大本营100亿都会走出去的“普遍规律”。
2017年,建业在河南一个内陆省就突破300亿,加上代建70亿销售额,即使370亿的规模,建业在河南的市占率也仅5.2%。而未来3年,建业争取保持每年50%增长速度,最终冲击千亿。
当然,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是,我希望建业成立30年即2022年时,争取占据河南市场15%。从这个角度来看,哪怕聚焦一个省,建业未来发展空间依旧巨大,千亿建业并不遥远。
事实上,河南城市化率才50%左右,还远远低于全国58%的平均水平,未来河南楼市的空间会很大,时间窗口期也会更长。
慎始善终
突破河南企业“宿命”
我有一个小本子,经常把自己的经营心得记到本子上。比如“生存重于发展”就是我的一条重要心得。
做企业的人,谁要认为生存是件很容易的事儿,他就会轻易踏上盲目发展之路。河南的企业常常偏爱提“发展”,甚至是“超常规”、“大跃进”式的“发展”,而恰恰忽略了最基本、最本质的“生存”,结果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大企业不一定就是好企业,要追求做“好”的企业而不是“大”的企业。我讲“生存比发展更重要”,是把生存作为企业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提醒大家永远把生存作为自己每天工作或追求的主题——它比发展更实际,更容易提醒和警示我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葛洛夫全部经营理念的核心是“惧者生存”,海尔的张瑞敏也常说“如履薄冰”,意思都一样。这不是谁抄袭谁,而是你经营企业到了一定境界,肯定就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企业的经营任务就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因此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表现在“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的能力上。
“发现需求”是要发现当地市场的需求,因为市场是检验产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另外,即使市场有需求,也要看社会的配套水平能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此外,河南商人要体现出河南人独有的气质,所以我提出了“操作讲究大气,经营乐于稳健,管理注重实效,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的经营准则,这些不是我自己的创造,而是我们从黄河流域土壤肥沃层汲取到的传统文化营养,反映到了企业经营中。
这种“坚忍”功夫不但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而且也体现在对机会诱惑的抵抗上。
1997年建业住宅集团成立,并被评为“河南省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第一名”,规模有了,经验有了,名气有了,我曾经多次动摇:想买壳上市,想兼并弱势企业、参股优势企业,想跨地域经营,跨行业经营……
但我最终还是抵御住了这些诱惑。我当时的态度是,企业要想跨地域、跨行业发展,有四种资源缺一不可:品牌、人才、资金、营销管理模式。
那时候,我们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积累四项资源,直到认为这四项资源全都厚厚实实,喷薄欲出,才向省内的濮阳、新乡两个地级市发展。
所以说,企业决策的关键是“当为则为,而非能为则为”——不是说你能干啥就干啥,而是要做你应该做的事情。“知难而进易,激流勇退难”,因为前者只要有勇气就够了,后者则需要一种境界、需要你具备一定的修炼。这也是我经商数十年才悟出来的道理。
古人说“善始善终”,我给它改了一个字,叫“慎始善终”:凡事不要轻易开头,一定要到觉得有能力做得最好的时候再开始;而一旦开始,就要全力以赴做好它。
德不配位是灾难
活得久是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