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1815 0
2006-01-18
邵道生 慎用、慎提“左倾化倾向”
[ 作者:邵道生 转贴自:光明网 点击数:9 文章录入:奔腾中国心

慎用、慎提“左倾化倾向”


邵道生


有人提出当前要警惕两种“倾向”:一个是“左倾化倾向”,另一个是“伪市场化倾向”,理由似乎很“充足”,然而依我之见却未必见得,“左倾化倾向”这一提法有点牵强,我想当今社会的要警惕的主要倾向:还是“伪市场化倾向”,而不是“左倾化倾向”。

我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改革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是“伪市场化倾向”之结果,绝非是“左倾化倾向”造成的。

当今社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是全面贯彻、认真落实、严格执行“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论”。

那么如果我们问一问,当今阻碍“科学发展观”实施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造成当今社会的“不和谐”根子又在哪里?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它主要是“伪市场化倾向”,而不是“左倾化倾向”。若是我们能尊重事实的话,那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实施的众多“具体改革”之中,的确有很多“伪市场化因素”掺杂进去:譬如,在不怎么太成功的“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损害比较大的农村圈地运动、对城镇房屋拆迁,对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以及毫不讲理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之,是“伪市场化倾向”使这些“具体改革”产生了问题,使社会转型期的腐败泛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许多工人、农民、城市居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使社会的“两极分化”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那么如果问一问,在这些“具体改革”中有没有“左倾化倾向”的因素掺杂进去呢?有的,那就是在这些“具体改革”的进程中显示了“急躁、冒进、头脑发热、不实事求是、不顾国情”等诸多特点,其实,这些“特点”表面上是“左”,实际上亦是“右”,是“伪市场化倾向”形左实右的结果。

既然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产生的问题主要是“伪市场化倾向”造成的,那么,纠正问题还得从“原因论”去寻找,又何必提出一个“左倾化倾向”来呢?!

第二,“反思”不等于对改革的否定,而“反思“的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

与其将2005年视作为“改革攻坚年”,倒不如说它是“社会反思年”、“全民性反思年” 。

应该说,2005年的“社会反思年”、“全民性反思年”是很有特色的,具有以下这些特:

它并不仅仅时停留在“歌功颂德”层面的,并不仅仅是抽象的、笼统的反思,而是对过去一项项具体改革措施看问题点、不足面的反思,是对过去某些领域打着改革看旟号实施“伪市场化”的反思,是对某项具体改革而给社会留下的“社会不和谐”的反思;是对某些改革措施给人民群众利益帯来看损害的反思;

它是全方位的、多领域的、大范围的、深层处的,是非常坦率的、非常尖锐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凡是中纪委最近几年文件上强调的内容,都在进行认真的反思,而且其反思的力度、深度广度是很强烈的,是过去所没有的;

这种“反思”震动了社会,震动了中国的最高层,在这一“反思年”中中国的最高层领导作出了许多很得民心的指示和文件;

随之这种“反思”而来的就是对一些“具体改革”中产生的问题面进行“纠正性整改措施”,许多部委(如国资委、建设部、国士资源部、安监局等)都在踏踏实实地进行着“针对性的制度建设”,由此而产生、并正在产生着大量的“攻坚行动”。

总之,2005年的“社会反思年”、“全民性反思年”是社会民主化程度发展和宽容度提高的标志,从本质上说,这种“反思”是改革“攻坚”的前提,是全面地、准确地、坚决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论”之必须,是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之必须,是让社会更富有理性、健康发展之必须。

所以,2005年的“社会反思年”、“全民性反思年”的主流是健康的,正是我们社会过去所缺乏的,它并不是对“邓小平开拓的20多年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否定,并不是要重新想回到过去的那种“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并不是要重新想回到过去的那种“高度集权的、充满‘左’的特点的旧体制中去,这些人究竟有没有呢?我不能说小个都没有,但是,我可以肯定说这类人在“反思”的人群中肯定是“极少数、极少数”,肯定不是主流,肯定不能作为一种“思潮”或“倾向”而存在。

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2005年的反思是一个让更健康、更富有生气、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反思。

第三,对“主流经济学家”的一些指责、批判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对改革的否定。

有一种观点认为:“近一年多来某些报刊刮起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原来,他们批判主流经济学家是假,实质上是借批判主流经济学家批判邓小平开拓的20多年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反对改革开放是断然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前一二年对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伪市场化”观点的批判,根本不是对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路线的否定。为什么前一二年对“主流经济学家”会形成一种社会声势?我想,理由实在太简单了,因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可以指责、批判的东西。

譬如:“国有资产怎样改制?在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必然的……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请问,这是什么话?谁赋予你们剥夺3000万老工人的利益的?

“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是啊,在中国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鼓噪下,中国大学学费疯涨的速度创造了吉尼斯纪录,成为压在普通中国人头上的新的“三座大山”中的一座,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哪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啊?!

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是“一枝独放”,然而中国的股市却是“一枝独锈”,当社会上看有识之士在认真反思股市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时,一些“主流经济经济学家”却在哪儿睁着眼睛说瞎话:“中国股市健康吗?中国股市很健康,早晚冲上3000点。”

是谁对侵吞了亿万国有资产的顾雏军拼命肉麻吹捧的?就是一些有头有头有脸的“主流经济学家”,他们的公信力怎么会高?

什么“冰棍论”,什么“靓女先嫁论”,什么“‘零价格’转让论”,什么“国有资产向精英转让论”……一度时间内社会舆论充斥着这些“主流经济学家”鼓吹的理论,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的流失、转制中的腐败问题很快地成为中国社会腐败中的一个严重而突出问题,国企改革的“成本”几乎要全社会负担,改制中的利益却归了少数的“有权人”和“有钱人”,我想,两者之间不应该是时间上的一个“巧合”吧!

“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这是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最为坦率的、最为强硬的“时代音”!然而恰恰反映了这些人看立场、观点没有站到广大人民这一边来,你们看屁股的确时坐歪了,坐偏了

……

总之,那种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伪市场化”的观点等同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猖獗的反映,批判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错误观点怎么能是改革开放路线的象征呢?

第四,要牢牢记住历史的的教训。

在社会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慎用、慎提“左倾化倾向”这五个字,因为我们过去的社会就有就样一个容易犯的“毛病”:毎当人们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反思时,总会有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去阻止就种讨论、反思,我们应该认真汲取上世纪庐山会议上发生的“故事”,而当今的“否定改革论”就是当今的一根最能压跨人的“帽子”,最能揪得住人的“辫子”的,最能封得住人的嘴巴的“棍子”。

其实,再简单地这样想一想:如果我们的社会下大力去治理“伪市场化”,去努力打破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些领域中的“有权人”、“有钱人”和一些“精英”结成的“利益同盟”,将改革的成果“还给”曾经受到利益严重损害的“弱势群体”(广大工人、农民和城市居民),让全社会都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请问,在那时,还会有所谓的“左倾化倾向”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