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2883 6
2006-01-19
<P ><FONT size=4>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改革开发之后,由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集体经济的破产使得原有的保障制度失效。农村保障缺失的因素有四:<o:p></o:p></FONT></P>
<P ><FONT size=4>其一,是土地的个人承包制度,改变了集体经济模式,使得集体保障失去了财务基础,而原有的五保制度由于缺乏足够的财务来源而变得难以为继。<o:p></o:p></FONT></P>
<P ><FONT size=4>其二,国家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二元经济现象,使得农村依靠土地保障的情况难以为继。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收入长期低于城镇居民收入,使得城市越来越富,农村越来越穷。中国的现有财政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对于权利责任的划分并不十分切合实际情况,中央,省,地方财政相互推诿责任,使得本来就比较艰难的县乡财政变得更加困难,而农民的保障成为一纸空谈。<o:p></o:p></FONT></P>
<P ><FONT size=4>其三,在改革的过程中,农村居民观念的变化,导致了社会保障的缺失。在传统中国农村,家庭保障是农村保障的主体,但是改革带来的新观念,使得家庭保障不再成为一种有效的保障形式。<o:p></o:p></FONT></P>
<P ><FONT size=4>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城乡差异扩大,农村人口由于保障的缺失,使得农村的贫困现象难以消除,返贫现象,农村老年人贫穷的现状难以改善。贫困人口在我国还有将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万左右。<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4> </FONT></o:p></P>
<P ><FONT size=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取向。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层次性,我认为农村社会保障,首先要确保的是对于农村居民的生存权利的保障。也就是说,首先是建立社会救助体系为主。而针对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性,对于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而对于不发达的确,建立一套可行的社会救助体系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o:p></o:p></FONT></P>
<P ><FONT size=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设想。<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一,</FONT>对于农村居民生存权保障的几个方面。<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最低生活保障制度,<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扶贫救济开发制度,<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养老院,和五保户补助<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制度(合作医疗)<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二,</FONT>对于农村居民发展权的保障<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农村居民社会保险<o:p></o:p></FONT></P>
<P ><FONT size=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更大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大病)<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4> </FONT></o:p></P>
<P ><FONT size=4>现在的问题是什么?越是穷的地方,越是需要钱,可是依靠个人,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三方投资的原则,在财务上并不具有太多的可行性。能否发放民政债券?这是否可行,我们的地方政府好像没有发债的权利,这个值得思考。<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4> </FONT></o:p></P>
<P ><FONT size=4>我认为,首先应该在贫困地区,建立最基本的保障制度,首先是对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是对农村的扶贫开发投资,再次是对于农村居民的大病统筹制度。<o:p></o:p></FONT></P>
<P ><FONT size=4>我有一个这样的设想,大病统筹,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如果你参加了国家组织的扶贫开发活动,在获得一部分工钱的同时,另一部分工钱与福利保障相抵,也同样获得了大病统筹的权利,而这笔资金采取了劳动的形式,这样你就可以不用交钱,也可以享受医疗统筹服务了,同样能否允许以这种形式的让一个人能够承担全家的医疗统筹服务呢?假如这样的话,每家出一个劳动力,在农闲时刻的劳动可以使全家获益。<o:p></o:p></FONT></P>
<P ><FONT size=4>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对于农村的统筹医疗费用的归集,也有利于农民自己的利益。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o:p></o:p></FONT></P>
<P ><FONT size=4>对于统筹的力度,我觉得应该起码以地极市为统筹的起步阶段,而县级的统筹层次太低。假若一个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w</FONT>人口,参加统筹的农民大约可以达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w</FONT>人左右,这样加上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补贴,这样资金总额满员才达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00W</FONT>的规模,这种规模按目前的情况还是偏低的,考虑到地方财政的情况,每年让他们拿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0w</FONT>是几乎不太可能的情况,因此,统筹层次过低,不仅会造成大病统筹的限制过于严格,同样也容易发生基金的财务危机。这样的基金不再是一个增长基金,而是一个吃饭基金。如果能扩大到地极市范围,应该会好一些,假如一个地极市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0w</FONT>人口,其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0w</FONT>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这样资金总数可以达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亿。统筹层次提高,这样可以使部分资金用于投资,那么在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同时,也可以适当提高了统筹的标准。<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4> </FONT></o:p></P>
<P ><FONT size=4>关于家庭保障,我觉得在目前阶段,家庭保障仅仅是一个暂时可以获取保障的一个渠道,家庭保障已经被经济学家论证为并非是一种稳定的保障制度。由于社会伦理观念的变迁,家庭保证的可靠性降低,在中国的传统农村,如果一家孩子不孝敬老人可能会收到全村的谴责,而现代农村,更多的人会选择冷眼旁观,而非谴责那个不孝顺的孩子,而这家的老人会沦落到比较贫困的境地。<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4> </FONT></o:p></P>
<P ><FONT size=4>关于土地保障,很多人说要发挥土地保障的基本作用,可是怎么发挥呢?在中国很多地方农村,老年农民同样参与劳动。而且由于家庭保障的普遍性,这时候老人的土地和孩子的土地往往是不分的。我在一则资料中看到了关于法国农村保障的经验,在法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5</FONT>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向国家交出一定的土地,那么可以获得国家的一笔老年津贴。我们是否也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5</FONT>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在个人自愿的情况下,向国家或者集体交出自己的土地,这样可以获得每年一定数额的津贴,之到他去世为止。在土地的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合法的土地流转。而政府可以把这种土地再次租让出去,以每年的地租实现老年人的保障。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一旦成立之后,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使老年人得到比较稳定的收益。而这种土地承包,具有一定的的限制,不能太少,也不要太多,因此具体如何实施需要斟酌。(其实也是一种土地的货币化保障形式)<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4> </FONT></o:p></P>
<P ><FONT size=4>对于农村的社会保险工作,我认为应该首先在比较富裕的地区开展,而可以根据其教款的钱数,折算出工资标准,比如月交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元,按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折算工资就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0</FONT>元,也可以按照统一的企业职工基金管理方法来管理,这样同样可以节约管理成本,不知道是否可行。<o:p></o:p></FONT></P>
<P ><FONT size=4>这时,相当于农民的土地,相当于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而现在的交费,相当于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部分,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否可行呢?<o:p></o:p></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19 21:02:00
<P>楼主的设想:大病统筹,与扶贫开发相结合,<FONT size=4>是否是新时代的“以工代赈”?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模式^_^</FONT></P>
<P><FONT size=4></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size=4>但楼主对于土地保障的设想,我认为我们应先考虑土地和土地收益在农民的医疗保障中究竟有多大的支撑能力。随着现在农户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土地收益未必是农民医疗的全部保障。再则,在贫困的地区,对土地收益依赖性很大的地区,这些土地的收益也不足以偿付其医疗费用。所以这个想法若付诸实际的话,还有很多现实的条件限制。</FONT></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size=4>拙见,望指正!</FONT></FONT></P></FON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9 23:11:00
<P><FONT size=4>首先,我感觉可以这么理解,“以工代振”,但是我觉得是部分的,不是全部的。如果1分钱不给农民,他们会更加不信任政府。而且,我所说的医疗保障是最基本的大病统筹,而不是目前东部发达省份的医疗保障。大病统筹,每个农民每年只用交10块钱,可是这钱,他们实际上也不想交的。</FONT></P>
<P><FONT size=4>其次,我这种设想针对的对象就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在东部发达省份的农村已经开始了城乡医疗,养老保障的接轨,有了钱,什么多好说。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和农村都拿不出钱的情况下,土地的确是保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今日,重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得到的体会。坦白的说,我对农村的收入来源没有过多的研究,研究生期间对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有一些体会,上述想法也是我的体会的延伸。坦白的说,我研究生不是学社会保障,也非学公共经济学,而是个十足的门外汉。</FONT></P>
<P><FONT size=4>第三,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土地是针对于医疗保障。我的意思是说,土地作为养老保障,我想以资本化的土地受益索取权作为老年农民的一个收入来源,使其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性,从而避免农村不稳定的家庭养老体制。这是从法国政策中得到的一点体会。</FONT></P>
<P><FONT size=4>第四,我也认同你所说得,土地受益不足以偿付其医疗费用的说法。所以开始就提出了医疗的大病统筹。实际上,在贫困地区,实现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我认为并不具有财务上的可行性。除非国家给予非常大的财政支持,地方财政很紧张。</FONT></P>
<P><FONT size=4>最后,关于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的发展,我将在今后的关于基金制的设想中有一些具体的设想,比较激进一些,但是在我看来这些政策也有可行性。</FONT></P>
<P><FONT size=4>感谢您的疑问,能够引发我进一步的思考,我也很有兴趣回答你的提问!</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0 13:15:00
<P>农村收入来源要看中国农民的劳动结构,事实上中国的农民从来都不是像日本农民那样的兼业化,恰恰相反</P>
<P>,中国的农民是依靠必须的农业外收入来弥补生活收入,这点无论从黄宗智先生文集或者从对当代中国农民</P>
<P>的考察中都可以发现,如果按照陆学艺先生的观点,“21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纯收入实际上相对于物价上涨是</P>
<P>无明显增长的,但中国农村之所以保持稳定是因为农民工的汇回收入造成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在中国</P>
<P>进城农民工已经达到9000万的情况下,在中国农村的主要劳动者是妇女、老人和小孩的情况下,是谁来支付</P>
<P>“三提五统”的!所以从收入结构来看,土地必须成为农民的保障,而且事实上土地仅仅是农民生活的保障</P>
<P>,丝毫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P>
<P>第二、土地能否始终成为农民的社会保障措施?当前中国的耕地是归农村集体所有的,农民只拥有使用权等</P>
<P>派生权利,这也保证了农民在当前能获得保障。中国农民保障的丧失是中国土地私有化改革的那天,如果在</P>
<P>农村实行土地的私有化改革,那么必然出现兼并现象,大量农民会失去耕地,如果这还不可怕,那么如果有</P>
<P>30%的农民涌向城市,这将是中国城市的灾难,至今仍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这么多的剩余人口而不出现“城</P>
<P>市病”的!所以我们决不能对土地私有化,而合作化的市场改革也许是一个更优的选择。合作是在保证农民</P>
<P>“私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在保证农民基本的生存保障时农民才可能追求更高的保障要求。</P>
<P>个人意见,时间匆促,日后交流。</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0 23:21:00
<P>谢谢楼主的解释,学习到了很多,也受了很大的启发。</P>
<P>按照您的观点,大病统筹是不是应该对贫富不同的地区有针对性的实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普遍推行?</P>
<P>赞同<STRONG>shuren</STRONG>对土地私有化可能带来兼并恶果的论断,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有过惨痛的教训。但是即使在没有兼并的现在,农民的耕地流失依然严重——政府征地!政府征去了农民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却只给微薄的补偿,可是被征地农民的下一代怎么办?靠什么生存呢?这是否也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 11:41: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晴耕-雨读</I>在2006-1-20 23:21:00的发言:</B><BR>
<P>谢谢楼主的解释,学习到了很多,也受了很大的启发。</P>
<P>按照您的观点,大病统筹是不是应该对贫富不同的地区有针对性的实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普遍推行?</P>
<P>赞同<STRONG>shuren</STRONG>对土地私有化可能带来兼并恶果的论断,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有过惨痛的教训。但是即使在没有兼并的现在,农民的耕地流失依然严重——政府征地!政府征去了农民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却只给微薄的补偿,可是被征地农民的下一代怎么办?靠什么生存呢?这是否也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P></DIV>
<P>
<P>土地私有化后。政府征地,交易的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而现行的集体所有,实际上的“集体”是虚的实体。产权并不明晰。</P>
<P>农民的下一代只能是农民吗?城乡二元体制取消之后,他们同城里人没有丝毫区别,因此不存在生存方式问题。</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