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我读《我们台湾这些年》
·
2009-12-25
·
旺报
·
【(阮永松/上海市.松竹梅翻译有限公司总经理)】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4+112009122500390,00.html
大陆同胞对于邓丽君、周杰伦、小虎队、琼瑶剧可能如数家珍,对李登辉、陈水扁、台独、扁家弊案也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台湾公民社会的发展进程可以说知之甚少。
需多了解台湾公民社会进程
大陆同胞人人都会说: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我们对台湾的公民社会究竟了解多少?两岸之间信息的极端不对称性使两岸人民之间缺乏基本的了解,台湾不了解大陆,大陆更不了解台湾。
廖信忠的著作《我们台湾这些年》内容浅显,但能读出作者的一片苦心,这是一个细腻、温和、耐心、包容的年轻人,遣词造句都充分照顾了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让我非常感动。
由于作者年龄关系,内容略显单薄。但是,作者的尝试值得赞赏。这本书可以作为大陆青年了解台湾的入门教材,台湾的前辈则应整理台湾公民社会60年的成长过程。
正如《新京报》评论本书所言:人们为了保持善意的相处,只好保持沉默,设定底线。但沉默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有平等坦诚的表达与倾听,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对方,并在某个程度上形成共识。两岸协商前首先必须了解对方,才有可能扩大互信、建立共识。
百闻不如一见,两岸人民和官员之间互相走访是加深了解的前提。知己还要知彼,温故才能知新。过去30年我们学会了曾经不懂的股票、证券、期货、知识产权,今天我们还要学会尊重言论、结社和出版自由。只有建立在既尊重历史、也尊重人权的基础上,两岸的政治融合才可能造福全民族。
专制并不是什么奇耻大辱,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西方政治文明也经历了从盗匪到绅士的历程,虽然有些至今仍残留着些许盗匪的印迹。在民主法治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拒绝走出专制才是耻辱。
善治是让人民享有物质福利的同时,也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公民权利。抛开民主,只谈民生,是没有保障的;没有言论自由,社会稳定也是脆弱的。
民主与民生保障要齐头并进
如果有独立的企业工会监督矿主,此起彼伏的煤难就可以大大减少;如果有独立的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大陆就不可能发生全行业集体作弊使用三聚氰胺的事件,结石宝宝的灾难就可以避免。唯有公民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台湾过去60年的经验教训都是大陆的宝贵资产。我们必须倾听不同的声音,学会过去不懂的东西;告别臣民社会,走向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应该是两岸融合的基础。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