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01 0
2018-09-14

愿力

第一是“愿力”,也可称作“信力”、“意志力”,它决定了读书治学成就之有无,我想它是读书治学的基础。所谓“愿力”,其实就是有没有打定主意好好读书。前不久我们召集古文献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座谈会,希望大家针对教学过程提出改进的意见。大家提了很多意见,这些意见很多都是合理的,当中也有很多同学讲到一个关键事实:实际上,到了大学以后,读不读书、怎么读书,全在乎自己。如果我们找到一些好方法,可能读书的效果会好一点,但是前提是要读。如果你自己根本就不想花大力气、集中注意力、全心全意、专心致力地读书的话,那么即使读书方法再怎么便利好用,都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关键在于自己要打定主意,来念大学就是要好好读书,而且是准备花大力气读书。


我想在座诸位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每个考上北大的同学都是想成功的,每个人都想有好结果。但是不是真的愿意下大功夫去读书呢?在这方面恐怕还足有问题的,因为我从有些同学的表现可以看出来。如果在这一点上有问题,将来就会勉勉强强。


中文学科不像其他学科,若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学生,不好好上课就不会及格,因为这些学科的知识连续性很强,前面的不懂,后面的就很难弄懂了,考试题目的客观性也很强,一步步操作、演算,若是做不对就没办法给分,所以他们的课程压力要大一些,他们可能连及格、毕业都成问题。而中文学科弹性稍微大一些,因为有很多主观题、问答题,老师心比较软,可能95%甚至98%的学生都可以及格、毕业。毕业以后就这么混日子,也可以一直过下去。


人生本来有各种可能,你可以选择有所作为,也可以选择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轻松自在,然后默默无闻,这是你的自由,这不是不可以,因为每个人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而且说实话,你要选择努力成功的话,你就要有面临无穷的挑战的心理准备,越往上走挑战越大。大家可能觉得起初的阶段,我要考大学,考研究生,要读博士,要出国,要当教授,这些看起来好像很难,其实这都不是最难的,越往上走越难。比如说当一位教授,可能有点难度,但是要当一位著名学者的难度更大,因为他的心理所承受的压力、面临的挑战都要比原来大得多。又比如说当官的,大家知道在中国当官是很好的事情,当个处长好像不容易,但是当了处长以后,所面临的挑战、困惑、压力、苦恼比原来当普通老百姓时要多得多。当你当上局长以后,好像可以使唤那么多人,比处长的资源还要多,其实不是的,你将面临更多、更难的问题。所以如果我们要选择有所作为、争取成功的话,实际上就要准备面临很多的压力和挑战。人的一生不断在回应压力、迎接挑战、正视困难,并在这种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人生。如果选择浑浑噩噩,当然也过得下去,像在欧美有很多年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或是去摄影、旅游,或是喜欢做简单的工作、自得其乐,也不是不可以。


但我觉得,从个人角度来讲,你既然有了这样的基础、素质,用一位明代末年文学评论家金圣叹的话说,你既然天生有一副“才调”,白白浪费是很可惜的,这也是一种暴殄天物,你浪费了自己的才具、智力。人生有限,我们应该要有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人生观、心态,人的一辈子应该多体验、挑战、创造,在过程中不断完成自己,总是“增益其所不能”,增加自己不会的东西,然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一点事情,这样活得比较充实、精彩,足可无愧、无悔。对个人来讲,有的人的人生像一杯白开水,若要写总结的话什么都没有;有的人则与之相反。这并不是说一堆的头衔、荣誉有多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尝试过、体验过、努力过。他为别人、为社会做了一些事情,他自己感到充实,人生也体验过各种精彩。说难听一点,从自已的享受来讲,也可以历经天下之事,尝尽天下之美味,走遍天下之胜境,这般人生的内容是别人的几十倍。所以我说从个人角度来讲,应该充实自己的人生。


从社会来讲,我觉得努力是一种责任。大家可能读过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这是很有名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面,他认为基督新教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是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至于强盛的根本动力,因此资本主义只能诞生或发展于西方,这是韦伯的基本观念。欧洲为什么发展资本主义?欧洲为什么会强盛?它有一个最根本的发展动力,就来自新教伦理。何谓“新教伦理”?它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上帝赋予的生命,人的才华、能力都来自于天父。而人有了才华、能力便有了一种责任,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社会做奉献,这样才是完成自己的使命。新教特别强调这种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它认为人不是只为自己而活,人的生命不只是属于你自己,而应该是属于人类的、属于上帝的;才华也不是自己的,是属于上帝的。人要听从上帝的召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这是人应该做到、必须做到的,否则是一种过错。这就是给我们判了一个死刑,认为我们这边根本不可能诞生资本主义,以及不可能有那样的发展。他的话不一定完全对,后来有了余英时教授跟他唱反调,写了一本《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的书。


但是反过来讲,我们不得不承认,据我自己的观察,中国人总体上缺乏高远的理想。中国人是一个世俗的民族,没有宗教信仰,主要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个人的生活、家庭的生活、家族的生活。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讲,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人们不太考虑自己要对整个人类做什么奉献,而是首先要对自己负责,然后对家庭,再然后是家族、家乡负责,是一个同心圆慢慢扩展开去,这就是所谓“差序格局”观念,而不是一种普遍观念,不是自己要对整个人类、社会有责任。这种责任感往往止于我自己,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生活好,吃好、穿好、住好。中国人的世俗生活观念有它的好处,也有坏处,其优劣我今天不详说。总的来说中国人往往比较实际,只关注个人生活、现实生活,或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虽然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有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实际上只有非常少的仁人志士能够真正信仰它,并努力实践。


......


上面讲的是一个人的发展需要动力,下面请容许我把话题扯得远一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动力。我现在经常想,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动力会是个大问题。我前面讲过,中国人是不太有高远理想的,一般都是关注现实生活,没有宗教的超越性追求,这种状态有好有坏。它就是为了现实生活,生活里面又是为了个人、自己家里的生活。过去是为了自己家人的生活努力,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都已经过上小康或是接近富裕的生活,那中国下一步继续努力的动力从哪里来?


我现在已经看到,大量的人的创业激情在衰减,甚至丧失。有很多人生活富裕之后已经换了一种观念,在办了几百万、几千万的厂子以后,他就不再往上走。我刚才说过,越往上走压力越大、挑战越大,一开始足低层次的企业竞争,到了高层次之后,就是高层次的大企业竞争,压力更大,风险也更大,很多人就退缩、放弃。因为当初只是为了生活温饱,而现在已经温饱无虞了。现在巾国的年轻人也是这样,你们父辈、祖辈那一种吃苦的精神,那种“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状态,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各行各业创业和创新的激情、求知的精神都在衰减的话,整个国家下一步的发展动力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全局性的大问题。所以中国人要树立一个理想,我们既不可能嫁接、外接一个理想,也不可能搬用西方新教伦理的理想。我们自己内部的世俗文化又很难改变,那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理想来作为动力,我觉得这是决定中国下一步是否能够继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要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思考解决方案的话,我们这些搞文科的,特别是北大中文系的同学,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因为这是个精神问题,我们不是研究物质的,是研究精神的。

......


这是我讲的第一种力——愿力。为什么在这里讲这么多呢?因为它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读书的方法等等其实是次要的,若是你根本就不想读或者不想下功夫读的活,怎么读得好呢!所以愿力是第一位的,它决定成就的有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