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640 2
2018-09-14
科学计量学中有一大类研究,是研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些研究通常都有一种隐含假设:“数量”和“质量”二者不可兼得。
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数量”和“质量”对立起来,是农业社会的思维习惯使然。在农业社会里,土地资源的硬性约束导致了“数量”和“质量”之间确实存在这种矛盾。
但是在工业社会中,工作技能开始成为物质生产中的主导因素,结果就往往是完成“数量”多的工人,完成的“质量”还好。“数量”和“质量”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在科学的世界里更是如此,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数量往往成正比。
——林墨
天才数学家欧拉:少年成名、著作等身
一位弓箭手射箭,一心要射中靶心。他手中箭的数量和其射中靶心的箭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当他手中的箭变多时,是否会导致其射中靶心的箭的概率更高呢?
在学界,学者的科研产出(其中发文数量是它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好比上例中弓箭手手中的“箭”,学者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在其发表全部论文数量中的比例好比上例中弓箭手射中靶心的箭的概率。那么,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当一位学者发文数量增加时,他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概率是随之增加的,还是随之减少的,抑或是没有明显变化的呢?
发文有策略
主观上对上述问题的不同答案使得不同学者在发表论文时往往采取不同的策略。有人惜墨,采取完美主义策略—虽然发文少,但其一直追求发表高品质论文;有人著述颇丰,竭尽全力发论文,但论文的质量平平。
在自然科学领域,年轻学者发文越多,影响力越大
对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年轻学者而言,发文越多,他在本学科内发表高影响力论文的概率就越大。在这些学科领域,年轻学者们大量发文,以追求累积效应(cumulativeadvantage)。而对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领域的年轻学者而言,这种正相关关系则减弱了许多[1]。
在法律、艺术和人文科学及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年轻学者发文越多,影响力越小
对于法律、艺术和人文科学及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年轻学者而言,发文越多,他们发表高影响力论文的概率反倒越小。在这些学科领域,年轻学者们或许更追求代表作[1]。
年长学者发文越多,影响力越大
对于年龄较大的学者来说,发表的论文数量越多,他在本学科内发表高影响力论文的概率就越大[1]。
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 K.Merton)曾经指出了学界的累积效应,即一位学者发表的论文越多,他被其他学者了解的概率越大,这样他被其他学者引用的概率就越大—这是科学界内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的一个体现[2]。布尔迪厄(P.Bourdieu)也曾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一位学者在其所在领域的发文量和被引用量是一种‘资本’(capital),他在其领域的发文量和被引用量越多,这种‘资本’就不仅可能会为他带来更多的发文量和被引用量,而且还促使他有能力为文章‘发挥更多作用’(如合作、提供基金等)”[3]。
不同年龄学者科研产出与其影响力相关性的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学科知识扩散机制的差异,例如,年轻学者的研究受到学界承认和引用的速度较其他领域更慢。
操作细节
来自加拿大的Larivière 和来自荷兰的Costas 于2016 年在PLoS One上发表的论文,研究了学者的科研产出和其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上述观点。该研究使用了WOS数据库内收录的所有发表在1980~2013 年的期刊论文作为数据集。
根据WOS 数据库中学科分类的数据,该研究将数据集内所有的论文及其作者分成四大类:法律、艺术和人文科学(law, art,and humanities);医学和生命科学(medicaland life sciences);自然科学(naturalsciences);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socialand behavioral sciences)。
对于在上述四个领域中多于一个领域内发表过论文的作者,该研究也提出几种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和归并。随后,该研究提取出每年发表于上述四个类别论文中被引量排名前1%的论文,代表该领域的“高影响力论文”。同时,该研究把在2009~2013年发表第一篇论文的学者定义为“年轻学者”。
参考文献
[1] Larivière V, Costas R.How many is too many? 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impact. PLoS One,2016, 11(9): e0162709.
[2] Merton R K. The Mattheweffect in science. Science, 1968,159(3810): 56-63.
[3] Bourdieu P. Science ofScience and Reflexivity.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4.
本文摘编自《科学家修炼指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9-14 22:55:36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9-16 19:28:18
看看参考,谢谢分享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