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07:38: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与央视财经频道联合推出《国情备忘录》系列报道之七
有学者研究证明,在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能带来80万个就业机会;GDP保持至少8%的年增长率,就意味着每年可以保证近700万人的就业。对我国年增1000万人以上的劳动力就业需求来说,GDP的增长有了区别于一般经济词语的含义。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2亿人,其中大约有1.4亿名外出务工。今年2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700万名左右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大约有近2000万人“失业”。尽管部分人现在已经回城工作,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待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绷紧了全社会的神经。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0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中国应当是全世界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超过9亿。全世界最发达的7个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把他们的人口总数加在一起,比我们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还少3亿。所以,就业可以看做是民生之本。”
2008年,《劳动合同法》与《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和《残疾人就业条例》、《失业保险条例》一道,安抚着人们的就业焦虑。国家每年都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岗位,连续4年超额完成任务。
除就业外,社会保障也是民生之重。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拉开了新中国社会保障的序幕,企业开始为职工解决医疗、生育、退休养老等社保负担。1986年,作为国企改革的配套制度,我国“七五”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随即推出,社保制度也从这一年开始,由被动的配套转为基本的社会制度。
姚景源说:“‘社会保障’这个概念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是一种由国家包办下来的福利制度。随着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就提到了我们的面前。”
2007年,我国政府宣布,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长期被隐性排斥在社保体系之外的农民,被纳入温暖的羽翼下。2008年,实施5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铺开,参合率超过90%。2009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补贴80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承诺,将力争2010年实现全覆盖,人均筹资标准达到 150元。
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60岁以后将能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200元。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0%,而且还在逐年增加,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说:“按照联合国标准,我们国家实际上1997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当然人口老龄化以后,养老基金的收支就出现了缺口。”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加近千万人。按此估算,全国社保基金至少要有1.8万亿元的资产,到2035年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但是,截至2008年年底,戴相龙掌管的钱袋子却只有4300亿元,缺口达上万亿。
为清偿历史债务,从1998年起,国家建立养老保险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补助力度逐年加大,从1998年的24亿元增长到 2009年的873亿元,12年间共补助4483亿元。2004年以来,国家已经连续6年保持养老金发放当期无拖欠。
姚景源说:“缺钱的不只养老,还有医疗。我们现在确实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有这样一个数据,中国目前人口占了世界20%,但是我们的医疗资源却仅占世界2%。”
“看病难”的背后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更是医疗资源总体不足的客观现实。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仅占世界2%的医疗资源中,80%在城市,20%在农村。基层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不少百姓长途跋涉,异地就医,更增加了就医困难。
在宁夏、江苏等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5月,牵动全体中国人神经的医疗改革方案,历时两年,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8500亿元的财政投入让“增加政府投入”不再只是一句空话,“全民医保”也不再只是梦想。
除养老、医疗外,住房也成为百姓间谈论的热门话题。
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656个城市中仍有70个城市没有建立廉租房制度;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资金也少得可怜。以2003年为例,这一数字只有622亿元,仅占当年商品住宅投资总额的9%,之后这个比例连年下降,2007年前11个月,更是降到4.5%。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说:“当时中央出台政策就说要大量发展经济(适用)性住房,我们要盖商品房,要盖经济适用住房,对一部分低收入者还要提供廉租房,在1998年的房改政策中已经提出来了。全国在运作中比较看重市场化。市场化的路走得很快,相对而言,对保障型(住房)就削弱了。住房保障体制的缺失或不足,在房价快速上升过程中,更加凸显出来。”
2007年8月,国务院颁布第24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改善为主题的国务院文件。这一年,国家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超过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
姚景源说:“现在在我们整个政府投入当中,相当大的资金投放到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上。现在各个地区都有廉租房正在建设,有保障房正在建设。”
2008年,中国政府向全社会作出了重如千金的民生承诺,“免费”这个字眼,一再踏进公共服务领域:无论城乡,一律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艾滋病、结核病,得到更多的免费治疗。2009年,关于民生改革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中央预算对各项促进民生的举措加大了投入力度。
姚景源说:“所有的民生内容都叫公共产品。政府非常重要的职能、职责就是要提供公共产品。所以民生问题,应当是政府第一位的责任。”(中央电视台编导 张琳 本报记者 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