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卫国人,在公元前三六一年来到秦国,经过六年的努力,得到了秦国国君秦孝公的重用,出任左庶长,开始实行变法。到公元前三五二年,由于初步变法成功,被升为大良造,到公元前三四零年,被封为商君。又两年,遭五马分尸,卒。从出任左庶长到杀害,共十八年。
在秦国的历史中,商鞅的政治活动只是短暂的一瞬,就在这短短的一瞬中,由于商鞅的变法,秦国国力逐渐强盛,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奠定了秦并天下的基础。那么,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其变法成功对企业变革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与其被动调整,不如主动适应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技术、农田水利、牛耕技术快速发展,开垦荒地的能力大幅提升。由于单个家庭就具备通过开垦荒地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因此,大量奴隶走进山野、荒林,摆脱奴隶制社会的井田制,井田制逐渐瓦解。
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对农业社会的利益格局开始重塑。通过建立新的机制,降低奴隶制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阻力,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通过变法,提升了国力。在此背景下,原本偏居西域的秦国主动任用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商鞅家进行变革,国力快速提升。
技术的创新必然颠覆生产方式,进而重塑商业模式。农业技术的提升瓦解了井田制,初税亩、初租禾登上历史舞台。各市场主体需洞悉社会趋势、拥抱社会趋势、踏准时代节拍,才能确保无虞。在时代的洪流下,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求变,获取市场主动权。我们曾经服务过一个高速公路公司,在收费不超过三十年的背景下,积极求变,从资产经营向产业经营、资本经营转变,重塑核心竞争力,获得了快速发展;我们也接触过不少客户,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惧怕、规避市场竞争,幻想ZF庇护,可以预见,长此以往,必将成为ZF的包袱,难逃被重组、被兼并的命运。
在变革的推动上,一把手要坚定决心
秦国虽然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但因其出身较低、地理位置偏僻,不受中原诸侯待见,常常和西戎混为一谈,诸侯会盟也被排除在外,“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此时,齐、楚、燕、韩、赵、魏都通过变法,使得国力迅速提升,秦孝公看到了一条实现国家强大的道路。于是,发布求贤令,为国家富强,寻觅人才。
既然决定通过变法实现国富民强,第一步就是要营造变法的氛围,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营造氛围的手段就是让改革派的商鞅和保守派的甘龙、杜挚进行辩论。甘龙、杜挚主张“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利不百,不变法”,而商鞅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通过辩论,秦孝公坚定了自己的变法思想,“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开始推行变法。秦孝公支持变法,为秦并天下奠定了基础;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逮捕了商鞅,变革进入低谷。
所谓变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必然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任何变革,只有得到一把手的强力支持,才能获得成功。敢于变革,智于变革,能于变革,尚于变革,方能够担起革新型一把手的重担。
对于国企来说,不仅要敢于启用锐意进取的领导者,还要为领导者创造宽松的环境。“都说改革是双刃剑,我很赞同这个看法。只是我认为,操刀者是手握剑身,而不是剑柄。切掉了阻碍企业发展的毒瘤,我也可能浑身鲜血。”在一次访谈时,一名企业管理者这样告诉我们。掣肘于身,难以成功。
变革要尊重人性,尊重规律
商鞅认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因此,管理上要“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商鞅鼓励耕战,制定“二十等爵”制度、奖励耕织制度,克服“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的现象。
在变革实践中,商鞅把人性分为求生存的基本层次、求安乐的次级层次、求名利的最高层次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认为管理就是因人性而利导,“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治水”,即管理必须根据人的本性来进行,就像治水一样,筑坝以导流,像救火一样,以潮湿的东西压火,而引导的方法在于管理者理念上对人性的引导:“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宦游,可令学问,在上所与……民之于利,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
人生有好恶,千年不曾变化。任何改革措施的制定都要建立在了解人性、尊重人性、顺应人性的基础上。商鞅变法通过适当奖罚,使民勤于耕战,使改革各措施得到彻底贯彻。以致商鞅逃难时,旅店老板俱于惩罚,不敢接受商鞅,商鞅死于商法。
商鞅变法采取的奖惩措施只是人性的一方面,除好恶之外,人性还有千千万万个需求。作为改革者,重要的不是通过奖罚引导员工的行为,而是要制定符合人性特征的措施。新时代下,员工自我意识强烈,重视平等的工作氛围、教练式的领导关系,在此背景下,强化权威化的、绝对服从的上下级关系就会适得其反;在企业中,总有一些人反对绩效考核,惧怕为自己上绩效枷锁,殊不知,无绩效标准的平均主义一定是违背人性的,激发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变革推进要注重策略,减少阻力
商鞅制定完各种法令后,非常担心老百姓不信任,而缺少老百姓支持的法令就会是一纸空文。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获得五十金。这就是徙木立信的故事,这也是获取百姓信任、推行变法的基础。
通过即时兑现ZF承诺的方式,获取了老百姓的信任。但是,对于推行难度较大的政治改革就不那么容易了。一方面,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遍布朝野,制约商鞅轻而易举;另一方面,奴隶主贵族大权在握,甚至国君的废立都由庶长决定。为不激怒旧的奴隶主贵族,商鞅说服秦孝公采取两个重要措施:
一、迁都至咸阳,摆脱奴隶主贵族势力的包围;
二、在新收复的领土上,展开深入的变革,以变革成果堵住旧贵族悠悠之口。
事实证明,该措施大大降低了旧贵族对改革的阻挠。
管理层有权威,掌握更多的信息,但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基层的信任;改革措施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但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能够看到改革给企业带来的益处。获取基层的信任、同保守派做斗争,是改革措施得以实施的关键。很多企业拥有健全的制度流程,然而管理流混乱、业务流不清晰,制定的各种奖惩措施、领导人的奖惩承诺无从兑现,这都是侵蚀基层对公司、对管理层信任的行为。
商鞅之死,死于商法,然而,其改革精神永存。史海钩沉,借以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