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首先声明,我并不想以所谓论文的格式(是形式)写这篇文章(作业),一直认为所有的学术都只是出自某种对“规范性”的信仰,芸芸众生在寻找某种寄托的同时总是“被信仰”也被“被规范”。所以,我更希望以评论的方式自由的展开叙事,因为任何文本在其符码寻求认同之时就注定一直会被在文本之上“附文本”,任何评论也必然会“被评论”。
就从这里开始。
我们为什么看《蜗居》?
我相信大多数男男女女被蜗居吸引的原因,绝非是官方所声称的“露骨的台词,低俗的床戏”这么简单,虽然床戏是这部初衷并不想引起事关崇高讨论的商业影视剧的卖点之一。很简单,我们可以从受众的状况分析,据统计,《蜗居》的大部分受众是城市里中青年人,如果就年龄分析的话,中年人大部分是已婚的,早已走出繁华圈子的男男女女会在乎那些断断续续欲盖弥彰的激情戏片段吗?很显然不。年轻人更不会,在这个网络时代年轻人如果想追求视觉色情冲击的话,是不会沉迷于一个内容有些冗长的都市情感肥皂剧的。所以说,虽然“统计数字会骗人”但是“官方辟谣常常需要反方向思考”。
我们为什么看《蜗居》?很简单,我们找到了我们自己,现在的,将来的,或者过去的。每个寄生在繁华都市角落的人,寂寞的失落的落寞的男男女女都被这部充满现实色彩的剧情所吸引,厌倦了都市假面具所以走出最繁华的圈子,踩着别人的天花板举办告别童年会,而《蜗居》是这种思维撕裂的最好注脚词。
进一步说,我们为什么看《蜗居》?我们要看希望,虽然是一种表面的绝望。这个古老国度的每一座城市,每座城市的每一处角落,每处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被大型资本控制的房产商所控制。现值高出将来实际值数倍的房价已经深度影响了每一个都市男女,房子成为了资本的最硬通标志。而《蜗居》就是从房子切入,从而切入了每一个观众内心最敏感的神经,从海萍和苏淳在构建他们那个别墅梦之时,每个人都无法走开,因为它给了你本不应该有的希望。
我们为什么要看蜗居?我们要看一种道德的解套,不管是肖申克的救赎,还是金蝉脱壳。自从打开国门之时,就意味的一种大众生存状态的颠覆,一种我们称之为“思想解放”的东西尘嚣天下。生产方式的惊天巨变,资本的**增殖都将这个“乡土中国”原有的一切道德约束标准和约束机制无情推翻。然而,这个时代只是充斥着一些让真正理性思维无法理解的“解构”,却很少有理性建设性的“建构”。几个梁上小丑撕开最后的遮羞布招摇过市狂吠不止,“反叛”“解放”等的真正涵义早被一句“拒绝崇高”踩在脚下,于是矫枉过正开始了,信仰的失去于是成为了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当被资本和制度双重压榨之时,人们开始放弃道德底线来寻求最麻醉的狂欢,当然,这种狂欢是伴着内心极度的彷徨和不安的,所以夜宴过后失落的人们开始寻找某种心理安慰,给负载在自己内心最后的道德枷锁解套,而《蜗居》正在此时此刻出现了。姐妹两段情感,一个是坚守道德的贫贱夫妻,另一个是失去原则的痴男荡女,这姐妹两人的强烈反差,精神与物质的二维对立,就是这个特殊时期的世事布局。有人选择坚守,有人选择闭眼。所有的浪漫主义情愫,如同八零年代一样,一去不复返。当每天低头劳作的人们看到沦为小三可以那么浪漫那么舒适之时不由自主的开始动摇,现实是痛苦的,是走下去还是另辟蹊径,首先选择看下去。所以,有人呼吁修改蜗居的结局,“保住海藻的子宫,甚至让宋思明和海藻终成眷属”,那么我想问问你,宋思明的妻子安放在何处?宋思明的罪行怎么处置?这些问题如果被合理的回答之后,让我们反推一下吧!如果宋思明失去了权势,宋思明会抛弃他的妻子吗?如果不,那么海藻会和宋思明在一起吗?自己好好想想……
《蜗居》中的房地产经济
我们很可怜,中国社会也很可怜,这是一个靠通货膨胀维持的和谐社会。如果稍稍参照一下“菲利普斯曲线”,失业和通货膨胀呈现近似反相关的动态关系,伟大天朝需要“稳定压倒一切”,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大多数人实现就业,所以我们无法来抗拒即期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所以官方总是要在物价上涨和失业增加之间做出选择,为了和谐,组织必须选择前者。但是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是很危险的,对政权的存在合理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还记得六十年前的那次,还有八十年代末期放开物价限制初期,人们恐慌感加剧造成的严重政治动乱(当然真实的名字是无法写出来的)吗?所以房子成为了一个安全的选择,因为房子其自身的空间和实体价值很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估价错觉”,重要的是高房价有效的缓冲了物价上涨本应该造成的心理冲击,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暗度陈仓的策略。
有人会反驳说:中国的房价是由于炒房炒高的。我同意,但是本人觉的这只是很表面的现象,并且就金融观点来看,房产本就是一种可以被估值并且可以升值的资本品,其被交易被套利本是无可厚非的。再者,中国房价过高的一些原因也早已成为了大家的共识,比如“地方政府高价卖地”“地产商层层承包”等此处不再赘述。此处单就“炒房”一项来说,中国人之所以炒房很大是因为中国投资市场的不发达,股票仍是一种赌博性质,某些金融产品无法做空,实际利率极低,所以人们不得不转向风险较小的房产投资,或出租或交易。进一步说,中国的真实存款利率在很多年都是负的,换句话说,存款的利息不足以补偿通货膨胀。即使在正的年份,也没有特别正,但是在负的年份可以非常负。假设你在1988年底存进银行100块人民币,然后每年都把利息也存进去,最后在2008年把所有的钱一次性取出,这些钱折合成1988年的人民币会值多少钱?是97块。换句话说,1989年到2008年这二十年里,银行存款的真实回报率是比较接近于0的一个负数。
很显然,中国的房地产是有极大的泡沫的,关键的是这个泡沫什么时候被吹破,政府已经自觉的或者不自觉的被房地产商绑架,房地产成为了地方的支柱产业,从而中国出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博弈房价”的奇特现象,更为可怕的是4万亿的信贷资金经过货币乘数放大后相当可观的部分直接流入了房地产市场,现在中国的经济可以说已经骑虎难下,继续泡沫无法维持,消除泡沫更加可怕,想想八十年代的日本,泰国,香港吧,那种阵痛绝非小小《蜗居》中的伤感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