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 
  英语危机,还是教学危机? 
  ●我们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对基本的教学改革,却避而不谈。 
WARSKY:引言垃圾,被我编辑掉了
nie:的确是不错的文章。作者薛涌,是一位当红名人了。以前不太喜欢他的风格,但是仔细看过几篇文章之后,觉得有不少文章对我们都会有启示。他的新著《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在新浪连载,地址为http://book.sina.com.cn/nzt/soc/mgsrhpyjyd/。鉴于此文的重要性,我决定将它总固顶一周。欢迎大家讨论,请学术监督版版主筛除水贴。
  
最被国内媒体忽视的,还是麦肯锡报告指出的儒家文化中死记硬背的教育观念对大学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在去年对“读经运动”的批评中也已经指出来。再看今年人大国学院开学,第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反应就是上课满堂灌,师生之间互动不足。我们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对基本的教学改革,却避而不谈。 
  以讨论班为例 
  ●你不仅要理解书本,还要汇通其他学科的知识,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句话,把所有本事都使出来,创造一些别人没有的思想。 
  比如,美国的大学,特别强调“讨论班”(seminar)。在研究生教育中(主要是文科,理工科因为实验室的重要因素,不可一概而论),讨论班是主体。我自己在耶鲁硕士、博士读下来,上的全是讨论班,大课一堂没有上过。本科生的讨论班也非常重要。比如各校不仅有大三讨论班,而且许多还设置新生讨论班。即使是上大课,教授讲完后,学生也要分成小组,参加由研究生、助教主持的讨论班,每个班人数都控制在十几个人。这样保证人人参与讨论。 
  在这种讨论班中,老师不过是个主持人,不停地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的深化。学生死读书不行,因为很少有人问你书上讲了什么。书是大家都看过的,重复书上的内容等于说废话。大家要看的是,你和其他人读了一样的东西,你能拿出什么新东西来?你有没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指出作者的缺陷?你能否在作者研究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指出深化研究的路径?要知道,大家读的书,许多是名著,如韦伯等等。匆匆看完,讨论班上去批一通,深化人家一下,这在中国老师看来算什么呢?轻说是强人所难,重说是对学术大师的不敬,或者是无知的狂妄。毕竟大家还是学生。但美国大学的讨论班上,这是人家对你常规的期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你不仅要理解书本,还要汇通其他学科的知识,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句话,把所有本事都使出来,创造一些别人没有的思想。 
  我开始上讨论班,非常紧张。对自己惟一的要求,就是张嘴说话,别被吓住。但常常说话前5分钟,脑子里一片空白;说话后5分钟,脑子又是一片空白。后来才渐渐从一个边缘人物,变成了爱说话的主角之一。这一转折点,发生在JamesScott教授主持的“农业社会”的讨论班上。 
  这个讨论班是耶鲁著名的课程之一。每次持续三个多小时,一般是四个不同领域的教授一起教。第一个小时,教授各自讲自己的观点。第二个小时则是大课问答,主要是学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有时人数可达二十几人)提问,教授边回答边讨论,谁都可以插话。第三个小时,访问学者退场,学生分小班讨论,四个教授分散在各小组参加讨论。 
  那天讨论,正好JamesScott教授和另一搞农业技术的林学院教授在我们组。我被轮上当主持人,即对所读的书提出概观性的分析,然后提出引导性的问题。那周读的,是法国著名年鉴学派史学家Emmanuel LeRoy Ladurie的经典著作“The Peasants of Languedoc”(Languedoc的农民)。该书的主题是从14到18世纪这400年间法国农村的经济和人口变动。他大致的观点是,这段时期农业停滞,土地上的产量没有提高,人口稍有增长就下跌,无法突破马尔萨斯的铁率。究其原因,是中世纪的社会没有技术进步的能力等等。当时我是博士课程第一年,英语还非常差,而且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法国史的著作,300多页,加上其他两门课还有大致相当的阅读量压着,根本读不完。如此主持讨论,心惊胆颤。 
  不过,我马上发现,人家并不在那里检查你是否读完了书,而是要看你的思想。于是灵机一动,马上提出一个话题:作者仅仅提出没有技术进步,但没有分析原因是什么。这似乎和年鉴学派的基本信念有关:基层社会这种“长时段”的缓慢演进,如人口、生态等,是历史最本质的深层动力。政治层面的变化(即传统史学的主要题材)则是短时段的、浅层的现象,很难影响长时段的历史。人类不过是长时段的历史的囚徒。想跳出生态和技术的时代限制、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好像胳膊拧不过大腿,是徒劳的。真是如此吗?我引述彭慕兰的一个研究,指出在20世纪初的山东,有改良的棉花种子,但当地一些社会就是不接受。原因之一是当地村里的统治阶层,害怕一旦引进了改良种子,村民得到了实惠,就都跟着那些带来新种子的人走,自己的权威受到损害。所以他们抵制新技术。由此我进一步提问:法国农村没有技术进步,究竟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是长时段历史的缓慢节奏所导致,还是地方权力结构的问题?政治上的所谓浅层的变化,是否可以决定性地扭转长时段的深层历史发展? 
  此论一出,全班一下子被激活,JamesScott兴致尤高,马上引述其他例证对我提供支持,说二战前美国海军将领拼命抵制新技术的运用,生怕一旦技术更新,自己这一代不懂新技术的人会被新一代替代,结果影响了美国海军战斗力的提高。可见,技术是否进步,不能仅仅通过技术本身来解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堂本应该上到下午5点的马拉松课程竟然没有能够按时下课。经此一事,我慢慢找到了门道,自信了许多。反复磨炼的结果,使自己的创造力大有长进。 
  “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 
  ●这几年“什么都写”的经验,等于把在中国大学中错过的基本的人文教育补回来许多。生活是活的,历史也是活的。“什么都写”之后,看历史的眼光也大有不同。 
  这种讨论班,挑战着我们的整个教育观念。最近我和贺卫方教授就法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要博还是要专的问题展开辩论。他因为招生考试太博而罢招,我则说法学院研究生考试完全不必考专业,要考学生的中文、外语和分析等几项基本能力。因为你看看美国的研究院就知道,学生入学前的专业知识基础并不是那么重要,但人家培养人才非常有效率。在那里,关键看你会不会读,会不会写,是否知道如何思想。 
  最近,贺教授对北大法学院新生讲话,提到这次辩论,在介绍我时,用不无嘲弄的口气说我是个“什么都写”的人。可见,在我们的一些教授(甚至许多和国外接触频繁的教授)看来,“什么都写”显然是不严肃、不深刻的同义词。但是,如果你真到美国大学的讨论班试试就知道,前后左右坐着的,常常是非“本专业”的人,讨论很快就脱离具体学科。你对人家讲的问题一无所知,就插不上话。最好还是什么都能谈。这也无怪JamesScott这么一个研究农业社会的专家,一下子讲起美国海军来能振振有词。其中道理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就是如此。比如你接受法学院训练时,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干细胞研究这回事情,但当了法官,马上面临干细胞研究的案子。你能说这不是我的专业、我不是个“什么都弄”的人,因此拒绝受理吗?教授这样的态度,自然影响到了教学。看看我们的大学,学生缩在狭窄的专业中,听那些只知道自己专业的教授满堂灌。我当年上北大,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一走进课堂,就像进入一个和现实完全没有关系的世界。在那里随着不闻世事的老学究梦游一个小时,出了教室门,才算回到现实中。这样的教育,能给学生提供什么呢?到了社会上,任何问题几乎都是什么都涉及,你必须准备好接受出其不意的挑战。学生守着自己的学科,没有自由思想、自由表达的训练,没有讨论班刺激出来的创造欲,能够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呢? 
  如今我自己教了书,才充分尝到“什么都写”的好处。因为“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这几年“什么都写”的经验,等于把在中国大学中错过的基本的人文教育补回来许多。生活是活的,历史也是活的。“什么都写”之后,看历史的眼光也大有不同。比如我给学生讲希腊史,讲起希腊的军制和同性恋问题,我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从美国自克林顿上任以来对同性恋是否可以参军的辩论谈起。在现代的许多美国人看来,同性恋参军,把军队内的性关系搞乱了,影响战斗力。可是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同性恋组成的军队最强大。因为任何一个战士,在自己的恋人面前都会表现得神勇,捍卫自己的荣誉,而且彼此生死与共。同是民主社会,古典和现代的人想法竟如此天上地下。为什么?这么一讲,课活了,历史也活了,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了一起,帮助学生用历史批判现实,以现实批判历史。 
  最近国内一位博士生给我写信,说现在大学里也开始学美国,办讨论班。但是效果不好。老师不会主持,不能有效地引导话题、提供有价值的评论,学生发言也没有质量。反而不如大课的信息量多。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就是大课里灌出来的。如果除了自己的专业外,“什么都不写”、什么都不想的话,面对讨论班当然不知所措。学生的背景各异,生活经验不同。老师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中挖掘洞见。比如我和学生讨论的时候,明明讲日本的事情,学生突然扯出美国的东西来,大谈西奥多·罗斯福。怎么办?我不能简单地让人家闭嘴,而是要首先理解西奥多·罗斯福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这位学生把他和课上的讨论主题联系起来,然后才可以引导讨论。如果只守着东亚的领域,不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看不出他的背景和我谈的问题的相关性,那还怎么能够帮助他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中挖掘洞见呢?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 
  ●在中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学问、不懂什么。在美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激发人的能力。 
  到美国前就听说,许多哈佛、耶鲁的教授常说本科生比研究生聪明。为什么?在我看来,本科生没有接受太多专业训练,提问也好,讨论也好,直接立足于生活经验,不太受学科的束缚,所以比较有原创性。研究生专业训练多了以后,容易为学问而学问,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问、讨论。但专业仅是某些专家对现实的一个简单化的归类。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东西给漏掉了。一个学者最珍惜的,就是人家能够直接基于现实的经验,把自己专业分类中漏掉的东西拣回来。从这个角度讲,本科生的问题和看法更加“原始”、未经雕琢;研究生操心专业太多,原创性被学科所驯化,思想被别人给套住,讲出来的话太文绉绉,已经没有那么“生猛”、有活力了。 
  读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的苏格拉底在讨论如何培养统治精英的问题时,他的起点,竟是怎么驯狗!好的狗,对敌凶狠,对主人温柔。怎么把这种对立的品性培养到城邦的守护者身上?他提出音乐、诗和体育两方面的训练:前者使人温和儒雅,后者使人刚毅凶猛。你能想象,在我们一个名校的教育系的讨论班上,那些一级级考试上来的博士们,在讨论培养精英的问题时,会遵照驯狗的规则来推理吗?这样的路数是哪个学科的呢?这在我们看来恐怕简直就是“农民意识”、愚昧无知,是土老帽儿把人贬成了牲口。然而,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原创性,就在这种“糙”劲儿上。被学科包裹的太多,这种人类原始的“糙”劲儿就没有了,创造的冲动就被文化给驯服了。也正是基于这个立场,我认为专业可能会伤害学者的原创力。大学里面的教授,需要时不时抛开自己的专业、脱掉学者的衣裳,什么都写,什么都想,赤身裸体、直截了当地面对生活。这才能保持“糙”而不“粗”、“深”而不“晦”的知识品格。 
  以上拉拉杂杂,讲的不过是个人片面的经历,但多少反映了美国大学的现实。我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一书中,则讨论得更细致一些。我希望读者以中国大学的现实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究竟缺少什么。用最简单化的说法,从讨论班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马上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够贡献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因为他每天上课就是演习这些技能。上大课满堂灌4年,到了社会上就容易不知所措,因为自己在学校很少主动说过话,很少独立解决过什么问题,甚至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实说,我很难想象,我在讨论班上的几个“优胜记略”,在国内大学的课堂上能够被激发出来。 
  在中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学问、不懂什么。在美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激发人的能力。一年下来,你发现学到的死知识似乎有限。但整个环境,都在逼着你创造、冒险,走别人没有走的路径。讨论班上,同学竞争非常激烈,争先表现自己的智慧。你讲不出有意思的话,马上就被撂到一边,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物。所以,这种环境下出来,个人进取精神必须非常强才行。这样的大学,实际上是这样一种文化:不在乎你知道什么,但刺激你一刻不停的进取、创造、不论拣起什么都能闹出一番动静来。这是现代社会的精神,也是现代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和我们从小背书的传统是相反的,对当今中国大学中的整个既得利益集团都是一个挑战。找不到这种精神,中国就不会有一流大学,也很难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此贴子已经被nie于2006-5-6 20:45:20编辑过]


  "最近国内一位博士生给我写信,说现在大学里也开始学美国,办讨论班。但是效果不好。老师不会主持,不能有效地引导话题、提供有价值的评论,学生发言也没有质量。反而不如大课的信息量多。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就是大课里灌出来的。如果除了自己的专业外,“什么都不写”、什么都不想的话,面对讨论班当然不知所措。学生的背景各异,生活经验不同。老师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中挖掘洞见。比如我和学生讨论的时候,明明讲日本的事情,学生突然扯出美国的东西来,大谈西奥多·罗斯福。怎么办?我不能简单地让人家闭嘴,而是要首先理解西奥多·罗斯福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这位学生把他和课上的讨论主题联系起来,然后才可以引导讨论。如果只守着东亚的领域,不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看不出他的背景和我谈的问题的相关性,那还怎么能够帮助他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中挖掘洞见呢?" 
大学老师的质量确实应该提高,在此,我想请问一句,大学是否能够裁员,在学校里有时真的是质疑为什么这样的老师还能留在大学里,连老师都感慨部分老师确实教的不好,可是却只能表示无奈,外面的社会是 残酷的,难道大学就应该是一个温室,呵护着学生,保护着老师,教师抓住了救命粮,学生找到了避风港,只能是越来越迷惘,越来越脆弱.
人的一生要能遇上一个好的老师,人生便成功了一半,自然另外的一半只能也必须靠我们自己 .我们似乎一直在等待,被动得等待上面的安排,遇上了是幸运,没有却也不能称之为不幸,哎!!!






1、大家来谈谈自己如何做研究、如何做创新。请谈自己的亲身经历,本版将以高额金钱、魅力、经验为奖励
2、大家来谈谈如何在学术氛围不好的环境中破开常规努力进取。请谈自己的亲身经历,本版将以高额金钱、魅力、经验为奖励
3、谈谈各学校的现行培养制度,这种制度给了自己什么,以及反过来这种制度给了自己多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请谈自己的亲身经历,本版将以高额金钱、魅力、经验为奖励
4、同时也欢迎务虚,但不奖励非真知灼见者。
5、对于下面还要执着的关心英语学习者,扣经验和金钱。
6、对于在本贴灌水者,一律扣金钱10,经验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7 9:34:02编辑过]

好文啊,虽然感觉大学给我很多东西,但始终是不够的。很多素质都欠缺啊。我本是个有激情,有想法的青年,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还是被埋没了,大学还好,主要是中学,被废了!
我认为其实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让学生知道真正的知识是什么,知识在哪里。掌握知识还不如掌握思考的方法。我是学数学的,课堂上讲的其实很呆板。学生们总是认为学了这些东西,不一定有用,当然事实上,我毕业五年,学的那些数学的确没有派上什么用途。数学应该更多地讲讲背景知识,可以让同学们理解大师们的思想源泉。然后,在讨论现实的运用。学生们才不会死背公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7 10:33:16编辑过]

理想国- -
[古希腊]柏拉图 著
郭斌和 张竹明 译
商务印书馆
2002年
作者简介:
柏拉图(B.C427-B.C347),苏格拉底(B.C469-B.C399)的学生,亚里士多德(B.C384 -B.C322)的老师。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疫疠流行,伯利克里染疾去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是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B.C339,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判以死刑。不久,柏拉图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在西西里岛叙拉古城遇到霸主的女婿迪恩,一见如故。B.C387返回雅典,是年,雅典签安太尔西达合约,将所有小亚细亚地区割让给波斯,雅典斯巴达继续交恶。柏拉图于雅典城外创建学园,讲学著书,二十载。B.C367,迪恩摄政,邀请柏拉图重游叙拉古城。
理想国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7 10:55:42编辑过]


同感。
我觉得,学校的教育制度和教师的努力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能否认,有些有志的老师,的确希望,而且有能力,借鉴外国的教育方法。但是相比之下,在目前的体制下,另外一个老师却毫不费力照搬老一套,而获得同等,甚至更高的待遇。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就是这么一个制度,让有能力,又希望学生学到东西的老师失望的制度。



在中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学问、不懂什么。在美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激发人的能力。
要想学美国,还是先把脸皮练厚。

本科的时候自己是学数学的,只会坐、思、推演三部曲。现在转专业学经济管理,课堂气氛和课余的交流开放多了,但是十多年“灌鸭式”的学习经历已经在潜意识里留下较深的印记。上课讨论的时候,同学间似乎都有相同的感受——怕说错,或者怕提出的观点层次太低。作为学经济管理的人,口上功夫应该要到家,现在开设的课程要求学生Make Presentation的机会渐渐多了,多了一个锻炼的机会。但是,我们真正联系现实生活,从而引申出比较实际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还很少见。我觉得,我们不仅是要为掌握知识而学,更应该为学会辩证地思考现实而学。否则,我们仍然会不断地重复那句话——课本里的东西没用。

再次提醒大家注意:本贴不讨论英语。
注:不是本人不学习英语,不是本人对英语不感冒,不是本人认为英语不重要,事实上本人现在一天要花3个小时左右在英语上。本贴不讨论英语,因为讨论英语有专门的英语论坛。如果大家想知道本人的英语学习方法,可以这么给大家介绍“纯英语文字环境学习英语”
另:所有奖励,将在晚上12点左右进行。

谈一点个人想法:现在研究生实际上还是跟本科差不多,好的话,跟个不错的导师(个人认为我的导师不错)他会给你一些思路,他的思想开通的话,他鼓励你瞎想,我跟导师讨论有时就会想到啥说啥,根本没有全盘考虑,有时想法还是不错的,但对于专业的培养,还得看书

问题:
to:hjqq
当我们在骂老师们只讲解技术细节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去补充背景知识?
to:bjunjie
提到了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能否展开一下?
to:yanyan1985
创造力和系统的基础知识怎么平衡?
to:cjh88
“勤奋的严格律己”是最基本的个人素养,能否在归纳一下其他基本素养。
to:heavensea
能否先讲讲“坐、思、演”三步曲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优势?

也谈谈我的一点想法:讨论式方法固然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学生思想和激发潜能的方法,但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给出的引导话题不能继续探讨,缺乏自己的思考,可能导致课程的失败,从而影响讨论式方法的实施。
另外,现在很多课程的教学班级人数非常之多,有些课程甚至达200多人。我想讨论式应该对人数有一个限制范围,但现有的教学资源可能无法满足这样的需要,另外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组织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更是一种挑战。
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如何组织讨论、如何引导学生的兴趣、如何处理知识的久缺、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在讨论中的角色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7 22:30:23编辑过]

问题:
to:heavensea
能否先讲讲“坐、思、演”三步曲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优势?
我觉得“坐、思、推演”的训练,给我最明显的好处是:心能长时间静得下来思考问题,可以在一个问题钻上几天时间以求发现新的东西,简单地讲就是耐性。数学里面的推演是训练个人思维能力一种很好的方式。与没有数学背景的同学相比,学数学的同学会更容易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独辟蹊径,从另外的方面思考,这应该是累积起来的思维习惯。

上完两年大学之后,感觉唯一的收获便是觉得现在是该不受先行中国教育体制误导的时候了。当然,死水中偶尔也会泛一下波澜,但终不过是改革前的一点信号。
我们这个教育的弊病在于资源的配置方式即不是从激发学生的潜能的角度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配置资源。现在教育的出发点主要是学生眼里的分数教师眼中的职称学校眼中的学位点,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不过是挂在嘴上的俏皮话。
我唯一的收获在于对学习的认识: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一个人钻研为基础,以集体学习为平台,让老师图书等一切资源服务于我们的目标即自我潜能的最大挖掘。
目前大部分思维的僵化,主要不是源于自身而是源自体制。事实上,在现行的制度约束下他们的选择都是理性的。从这一点讲,我的认识的改变也是理性的,因为我对目前的体制认识的更为清晰,而且改革的需求产生了教育制度变革的强大内在动力。



to:bjunjie
提到了当前的学校教育制度,能否展开一下?
可能我所知道的不多,举我所在的大学为例吧。首先,学校强调的是科研,而非教学。其次,教学质量的测量很有问题,消磨教师的积极性。再次,资源的“缺乏”导致小班教育实行不了。
一、学校强调科研,原因可能是,学校的经费来源,大部分考教育部或者政府机构拨款。后者拨款的多少,大概是和学校的“科研成果”挂钩。科研的成果明显,教师们便花大心血在上面,对教学的考虑便少了。
二、学校并非不注重教育,但是评估有问题。一般的教学评估,大概是看书面教案,学生反映,以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书面教案可以做得很好,而学生反映可以偏差得离谱。
(1)书面教案材料,天下一大抄,无差别可言;此外可以考察,便是教材的选取。为了不显得自己的水平差,教师倾向于选择层次较高的、而且又是几近全国统一的教材。
(2)学生的反映则是普遍有偏差。学校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听课,变相“雇佣”学生代办。里面会出现几个情况。首先,学生老师会“互相勾结”,互相提高对方的成绩。其次,对老师的评估标准,会衍生到非学术的方面,比如相貌、脾气等。
三、正如所有的资源一样,学校的经费也“缺乏”——在支付了大笔行政以及面子工程后。另外,学校为了公平竞争,需要平均每个老师的课时。老师多上课也没有鼓励。
总而言之,在“贩卖”知识的教学行业,由于知识的产出以及质量难以界定,交易费用很高。香港的教授,月工资可达10万元。国内的情况是,在中央经费划拨、缺乏外界竞争的情况下,交易费用仍然很高。这也是国内教育效率底下的部分原因。
欢迎拍砖!


奖励heavensea金钱150、经验100、魅力50
奖励jxcdsb金钱50
奖励一夫金钱100、经验50、魅力30
奖励bjunjie金币6、经验100、魅力5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7 23:58:44编辑过]

to jxcdsb:
seminar:a class at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in which a small group of students discuss a subject with a teacher.引自《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做“大锅饭”,要知道并不是任何人对某一特定专题都有兴趣,并不是任何人都具有要讨论某一特定专题的理论基础。最后,精英教育有门槛的。
对于heavensea提出的“坐、思、演”:
本人比较赞赏,同时认为枯燥而系统的技术细节学习是任何一个想做学术的人所必经的。理论功底的扎实与否直接关系一个学术人的“后劲”。
to 一夫
恭喜你认识到学习主要靠“自学”
to bjunjie
呵呵,请nie来对你拍砖。

教师大致可分为三类:
Explainer:仅仅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讲解;
Involver: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有机会被引导,学习较在前者的课堂上更为主动;
Enabler:创造性地创设情景,激励学生自主地思考和学习,这类教师在课堂上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May view self as “guide” or“counsellor” or “on-demand information resource” for students rather than teacher” or “provider of knowledge”.
但是由于中国的课堂多上大课,要想组织好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受益,就比较困难
 加微信,拉你入群
加微信,拉你入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