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06-5-8 12:38:00

不错,中国地教育确实需要改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12:51:00

看完之后,我觉得现在的大学就像当年股票一样,大家都跟着上来了,大学扩招,新校大起,中专改大专,大专合并一下成大学。整个中国的大学体系就像玩网络游戏一样,每所大学都在拼命的练级,都在拼命的打怪(拿学生),增加自己的经验(金钱),让自己升级。可是真正掌控大学的领导们,教师们,谁又有时间去升级呢?他们太忙了,服务器里刷的怪太多了,打都打不完啊。没有办法他们只有使用绝世武功,先把怪吸(骗)到自己周围再杀吧。所以也就导致了现在大学教学质量令人担忧的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12:52:00

学习是以行为以及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作为老师就应当什么都敢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作为学生就应当学会选择,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我认为清华的那位2005年的博士就非常的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12:56:00
其实有的时候我觉得中国并不需要太多的大学,中国需要的是大量的有技能的人才,换句话说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大量的中专人才,可是中国人太要面子了,再加上以前的独木桥现在一下子变成高速公路,谁不想往上冲一把啊。中国的大学应该扩招,我觉得这是对的,但应该把质量放在前面,整个的教育体系变化的太快,现在全国的中专基本上都快要关门了,这可不是个好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15:46:00
以下是引用jngod在2006-5-8 12:36:00的发言:

教师大致可分为三类:

Explainer:仅仅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讲解;

Involver: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有机会被引导,学习较在前者的课堂上更为主动;

Enabler:创造性地创设情景,激励学生自主地思考和学习,这类教师在课堂上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May view self as “guide” or“counsellor” or “on-demand information resource” for students rather than teacher” or “provider of knowledge”.

但是由于中国的课堂多上大课,要想组织好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受益,就比较困难

一般的老师,能够做到Involver就很不错了,至于能够做到Enabler,就要看两个条件。

第一,老师本身的素质如何。如果老师本身的思维方式比较固定,或者本身的知识范围不广,就很难做到Enabler的角色。注意,我这里不是说这类的老师不好。相反,我们需要这类老师。不过我们不需要这类老师去参与本科生基础类教学;相反,我们需要这类人去做科研。让他们去做科研最好了,因为,用他们的固定的理性思维,加上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很有可能研究出来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一般人的思维能力是难以达到的。

我们需要的是,尤其对于本科生来说,需要思维发散,触类旁通的老师。不是去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界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界限,而是不断去突破这个界限。比如,讲微观的时候,也要涉及宏观的东西;讲到了宏观,也要涉及到微观理论。另外,讲到经济学自私的假设,也要讲到经济学作为科学,对与科学来说,假设的真伪并不重要,从而引申到整体的科学观的讨论范畴。

第二,看学校的体制环境如何。看学校是否规定要求每个老师,按照某些既定的规范,进行课堂教育。规定越多,教师的创造性的限制越多,好的教学质量的机会也越小。关于这一点,我先前的一篇帖子已经做了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15:53:00

我的质疑:

现在教育部门热衷于教育评估,通过评估中学评“示范学校”,全国高校也在评估教育质量,我们是否该反思评估设计本身。高校办得怎么样,教师是否勤奋工作,学生是否勤奋学习,这是否需要教育部组织专人进行评估?教育部组织专人评估出来的东西,是否就能说明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部的评估标准在高校办学实践中是否起到好的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16:03:00

一句话,我认为,教育,无论学校还是家庭还是社会,其终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或者下一代,他们的“爱心”与“知识”。

“爱心”无法在课堂上有系统的培养。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满腔热诚的老师,会直接和间接的感染其学生,让后者也具有了“爱心”。总体来说,“爱心”多数是由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培养起来的。

剩下的只有“知识”了。“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套系统化的认知。是经过科学手段验证的,经过千千万万科学家,或者普通人,实践检验后,总结出来的一套有用的规律。“知识”是经验的积累,正如鲁迅说的,人走多了,就有了路。

而路,我们知道,并不是唯一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因此,知识是路,是一个过程,是众多选择中非唯一的路。而路的尽头是“爱心”的实现。

因为知识是经验主义的,而又非唯一的,所以在知识的传授,方式方法尤其重要。一不小心,把某样东西说成了绝对,可能是老师一时口误,可能是学校一纸无心的规定,在学生眼里就成了教条。如此反复,思维不僵化,那是运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16:33:00
并不是我崇洋媚外,我们的确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我们中国人就是喜欢自己欺骗自己和自古以来的愚民政策,说什么垃圾堆里的金子也会发光之类的.垃圾堆里的金子迟早会生锈变成废物.生活在鸡窝里的鹰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也变成了鸡.美国教育如此成功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不断老师要努力,学生也思考.(看我这个中国学生,说话明显逻辑性较差,唉,见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17:41:00
老大,你太低估中国人了, 因为,我们学生已经自觉或是不自觉在一起探讨了,而且发现这些效果不错,就是团队学习,学习效应的作用。 譬如一个宿舍之间,譬如有共同爱好的同班同学,宿舍之间的交流,这种现象在玩游戏中很明显。 其实, 制度上的不合理,并没有阻止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 因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大学, 是另一种淘汰机制,如果你具有智慧的话,你可以得到提升;或者,你将葬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19:53:00
哈哈,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到中国会变味,本人在一个全国知名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读研,所有的同学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所谓的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我们有个老师,一学期只教两次课,最后一次和第一次,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讲,美其名曰教学创新,把老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满堂灌,让学生化费大量时间帮助他收集资料,还说,是培养学生今后的科研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20:24: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21:14:00

前面谈到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我认为在国内大学中,教师多属于explainer,正如bjunjie兄所言,主要和环境、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个人认为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三种类型的教师风格、特色也有差异的。以前看过一老外的计量经济学的讲义,个人认为体现了大学及以上阶段的enabler特色,他除了指定的有参考书以外,对于特定的专题还指定的相关papers,安排了讨论的时间等等,前面谈到大学的enabler,应该是智者,不仅传道,还要激励创新。所以这里要补充的观点是教学还应该根据教学的对象特点,以及教学的内容特点进行组织。

其次,教学始终必须相长,虽然对于天才儿童师之功用没有那么强,对于大多数普通孩子,教师更应该指导学习,指导研究,教以期“不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22:24:00

大家集体讨论才是做研究的硬道理!

我正在寻找同道之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8 23:13:00

最近比较忙,总结得比较简短,请大家见谅。

奖励jngod,金币9,经验100,魅力50,希望能够把这三个“er”继续展开下去.

奖励mao3381,金钱50,经验50,魅力50,望展开。

奖励时瞳,金钱50,经验50,魅力30,很独特的思路,难道没有人接棒么?

奖励bjunjie金币6,经验100,魅力50,请继续接棒,恭候下面的精彩回帖。

奖励laudon,金钱50,经验50,提出置疑之后,一般还应该详细说明一下。

奖励09001-jz,wangyk1983,金钱50,还望从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奖励hxy3108,金钱50,经验50,魅力30,提到了一个好问题,值得分析这种变味的做法,谁来接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8 23:25:3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9 00:28:00

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早已有之。宋儒,明儒讲学时候,弟子们可以随便提问,即使只学一天,只要突然顿悟,便可满载而归,岳麓书院的教学方法大家可以看看。

个人以前苦钻法家学说和兵家学说,对历史上国家兴衰治乱之术迷惑不解。偶然在看一本经济学著作时候,大有所感,遂发愤攻读经济学。然而环顾四周,老师填鸭,学生们则歌舞升平,直使人疑心天下大治,海内晏安……个人虽痛心不已,但无能为力,只好也只能是独善其身。

但我不是孤独的,学校里有如我一般想法的同学自己组织了一个读书会:一般在某天晚上,有一个对某一领域稍有所长的同学主讲并做主持,其他人或反驳或拥护或加深,如此等等,感觉思想在碰撞中才可以发出耀眼的火花,那几次读书会的辩论,甚至是攻击才使人真正觉得没有白来到武汉。

学经济学人很多,成大功者极少。它需要一种很强的非经济学特质——注意,这种特质绝非数学抑或英语之类。

美国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以及相信通过个人价值的发掘和实现将对集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安乐时代的产物。但不一定适合中国。当今我们教育过程中的僵化,从根本上说是“法家思想”治国的产物,是霸道治国的产物,是忧患时代的产物,这种僵化存在于各个尚未与外敌发生激烈对抗的行业。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做西方学者经济思想的传声筒,但做那些事的人本身就是受害者,是被异化者。

霸道治国,但求结果,不问所以。经济学大致也如此。

有个疑惑:经济学理论基本上照搬西方,经济学学习方法也要照搬西方,英语也是一定要极好的……中国经济学领域似乎成了人家的殖民地。在这种状况下,竟然要产生按照人家标准制定出来的诺贝尔奖,简直天方夜谈。

中国走向反击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然而看看作为近三十年重要治国思想的中国经济学,呵,反击,都被人家给同化了,还反击什么啊!

不要忘了,这个圈子是谁设置的?恰恰是我们这些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9 0:39:4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9 09:17:00

美国的教育,当然是我们心向往之的,但我们不可能有这个条件,比如我们在资料获取上就有很大的不便.前几天看<<经济学的著名寓言>>,真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我们接受的不少东西都曾有人提出过不同的意见,可我们咋都不曾知晓呢?若没人将它翻译过来,可能我们得一直陷在过去的知识框架里.看国外的论文,现在是方便了一些,且不管是否能直接从中受到教益,但是人家在文后的参考文献确实有助于我等去了解其思想来源的.这又是我们和国外不同的地方.试问,我们有多少机会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当时那些一流的思想呢?我们又有多少机会去理解一个理论的来龙去脉呢?最多不过是顺着一些教材的指引了解些皮毛罢了.

再说到讨论,这是一件好事,大家都这样认为.可是我们得明白一点,即,讨论要求在基本理解上不要有偏差,否则自说自话,也没有什么意义,也不可能得到太多真实的洞见.现在由于人们在基本知识上就难以作到整齐划一,去求得相互理解,就太为难了.

所以,我自己的感受是,先去打扎实了基础再去讨论什么的,要更好些.现在也没必要太在乎学校开的那些课,多去由着自己的心去读需要的东西,读大家的东西,若有所得,不论长短先记下来,再去求证请教,也不一定就不好.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明白的写出来,再找几个同道中人评议,也是好事.

pinggu.org就做的很不错的,如果能开个版面定期发表几个话题,让大家各抒己见,不也是一个讨论吗?不过是没有现场的气氛罢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2 10:45: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9 09:22: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9 11:51:00
以下是引用仗义执言在2006-5-9 9:22:00的发言:

不以为然!!!

"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

呵呵,本人古文功底差,被人打击到听到古文就自动屏蔽的地步了。私人送你论坛币,呵呵,息怒,息怒,请先到银行去开户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9 11:52: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9 11:55:00
非常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9 14:13:00

我是两年的小硕, 有一次一个同学问到,两年制的研究生和三年制的研究生有什么区别,老师答道:两年制的研究生比三年制的研究生更接近本科生呗……

感觉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基本是被放弃了,本科生是打基础的阶段,博士阶段就要出成果了,研究生就是主要靠自己了。导师虽说是有小课。 但基本是讲英文论文,有的时候就是自己翻译一遍,讲讲几个模型,说说几个人名,出了教室,出了学校,哪能凭模型和人名安身立业。

看看其他的同学,不是在兼职 就是在考英语

郁闷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9 15:39:00

为较透彻了解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现将原载2003年7月24日《南方周末》薛涌的文章附上供参考,以便更深入探讨我们的教育与教学……,本想同时附几所高校教学评估表(专家评点),考虑负面效应,就不一起刊登了。

美国一流大学的理念

欧美现象
  薛涌 发自美国纽黑文
  北大改革,争论得沸沸扬扬。但遗憾的是,焦点都集中在谁该拿饭碗的利益之争上,很少涉及大学的精神这样实质性的问题。其实,中国大学的精神,乃至中国文化的精神,都应借此有一番改造。但这番改造,首先必须要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理念。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所以,教授是哪里的博士,出了多少专著,还在次要。重要的是,大学的教学,怎么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
  这一基本精神,和中国大学的精神就很不一致。中国大学是传播知识,我说你听,好好记笔记、好好考试。本科4年大课一上到底。很少有讨论班,很少写期末论文。知识不少,但创造力贫乏,出来常常适应不了社会。一些本科毕业的优异学生,到了美国的名校,常常无从适应。特别是文科学生,表现令人失望。
  美国的一流大学,本科高年级都要上讨论班。研究生的课基本都是讨论班。笔者在耶鲁大学读了这么多年,竟一次大课没有上过,上的全是讨论班。这种讨论班,五六个或十几个学生与教授围坐在一起,就自己的阅读各抒己见,教授只是起引导协调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年轻人智慧的互相激励。本科生的大课,其实也离不开讨论班。因为虽然每周坐在阶梯教室听课,但听完还要参加由研究生助教主持的讨论班。可以说,讨论班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了教育者,每个学生不仅有学的义务,更有为课堂讨论作贡献的压力。所以,当毕业后突然被要求为社会贡献他们的智慧、而不是仅仅学习时,他们不感到突然。他们已经在讨论班上习惯了。而且,他们有和教授过招的机会,教授的权威也就相对化。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中,学生来源的多元化,而不是以考分单一划线,变得特别重要。因为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在不同阶层、种族、文化中的经验带进课堂。社会各个集团的思想在这里交锋、整合。大学实际上也是社会的黏固剂。
  这样的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受之熏染。我女儿从1岁就上当地的幼儿园,现在快到4岁,幼儿园却不教认字。而国内比她小的孩子就已经很有学问了。认字不说,什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呀,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可女儿全无这些压力,每天几个同龄孩子坐在一起,边玩边谈话。一日,一个大一岁的孩子突然问:我们是怎么来的?谁造了我们?另一个孩子回答:上帝造了我们。女儿马上问:谁造了上帝?讨论没有结果,似乎也没有什么知识的积累。但这种讨论,要一直跟着她进大学。
  回想这样的讨论班,在我们上北大时,只有晚上图书馆占不到地方,几个好友决定在宿舍放纵一下时才有。而且这么聊一晚上,事后常常有负罪感,觉得误了功课。直到毕业多年后,才意识到那几个晚上的聊天是在北大最有价值的经历。如今许多知青出身没有上过大学的学者能比一些享受了优越得多的教育的后生有创造力,除了个人因素外,和他们干完农活后地头的这类讨论班大概也不无关系。
  《论语》和《理想国》,两者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但其风格却似乎预定了中西文明的传统。《论语》是年纪越大越读得有滋味,对孔子的敬意越多。不过有一点,读《论语》你总要面对一个大权威。《论语》中,常常一方是圣人的训话,一方是受训者小心问老师应该如何如何。孔子比别人高的地方在于他知道的最多。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则全然不同。他有名的话是:我一无所知,惟一比你们知道得多的是我知道我不知道。他用他的问题,把那些自以为知道的人逼入绝境,面对自己无知的真实面目。
  如果说中西大学真有什么不同的理念的话,那中国大学的理念是孔子式的,西方大学的理念是苏格拉底式的。在这种不同理念的背景下,北大改革的切入点就很好解读。所谓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之说,是否符合实际先且不论,却生动反映了我们中国大学的理念:老师一定要比学生高出许多。北大的改革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创造现代孔夫子的运动。什么名校博士呀,什么国际论文呀,一定要把最大的权威请来,往几百人的课堂上一站,镇得学生连大气也不敢喘。
  事实上,就算美国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并非没有问题。耶鲁一位出身人文学院的博士对耶鲁的本科教育就批评说:你想想看,耶鲁教授的名气,大得如同神灵一般。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学生见了他们,话也不敢说。等到了四年级慢慢醒过来、有点信心和教授交流时,也到了毕业的时间。与其如此,还不如到人文学院这样的小地方,和教授与同学一起像家庭一样地过几年,学到的东西反而多。
  其实,哈佛、耶鲁这些名校,对这方面的问题也很有意识,所以严格限制课堂里的上课人数。平均课堂人数一多,排名就下降。道理也在这里。
  如果能够学习人家这样的理念,北大完全可以以更小的阵痛进行更有实质的改革。比如,老师人数过多,正好是为增加小型讨论班提供了机会,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国家给北大十几亿,北大用来做什么呢?请百万元教授吗?其实,在美国,衡量一个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是给学生奖学金的数量。普林斯顿这方面最富,甚至取消了学生贷款,全部代之以奖学金,在大学排名中频频领先,给哈佛、耶鲁巨大的压力。
  事情明摆着,在大学里教书的,不仅是教授,还有学生本身。给得起钱,才请得起那些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付不起学费的学生来上学(同时教学)。富家子弟才能了解社会底层是怎么回事。在一个社会产生分化、各阶层日益隔膜的时期,奖学金可以把社会底层的优异子弟的智慧和经验带进大学。这是名牌教授所无法提供的财富。
  我1979年进北大时,文革刚结束,一批比我们这些刚毕业的高中生大10岁左右的知青和我们同班。这些人在农村呆了10年,社会经验丰富,实际上成为我们在北大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北大学生成分就单纯多了。从这个角度说,北大是学生师资的水平下降了。
  周其仁所谓的北大对不起学生,并不在于他讲的用二流老师一流学生,而在于北大还没有把社会各阶层的一流学生聚集在一起。更没有为这些学生互相激发彼此的聪明才智提供机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9 16:01:00

如果说,高考是一根指挥棒,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出千千万万会考试的“考生”;那么现在由行政官员们所制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就是高等教育的“导向标”。

我们的学生,或者说是考生,是从无数的考试中磨励出来的,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并不善“学问”,即会学与善问。原因何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9 21:53: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9 21:54:00
凡事总是不能太多依靠别人,导师的引导精力、能力都有限,讨论班感觉现在是不可能了,那我们怎么办?很实在的说,不管导师还是我们,更多的可能是关心工作、出路,只要能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导师的功劳已经莫大了,而不错的工作并不一定要很强的创造力,或是很深邃的思想,环境还没把我们逼到那一步,惰性就会占上风。
悲观一点的说,等到竞争达到这样一种程度--没有强的创造力,没有深邃的思想就没有好的待遇,没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讨论班自然就会办的很好了。
是呀,我们现在怎么办,可能朋友间的讨论或是室友间的讨论会来的更有价值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9 23:19:00
以下是引用仗义执言在2006-5-9 21:53:00的发言:

几个币就想收买我,封我的口!

我是个喜欢批判的人.对币不感兴趣!


为什么要封你的口?封了你的口(删你的贴)么?送币是赞同你的言辞!送币是希望你有币下载!请不要上岗上线,我的人品远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

另:今天比较忙,明天一起奖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0 00:37:00

我认为做学问要有立足于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独立思考,才能做出真学问。

现在的体制是要我们睁眼说瞎话,要是说真话连生存都成问题。

所以做学问的人要灵活处理,你要从体制上生存,学学寄生的本领,先是依附它,然后超越他,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

讨论其实涉及到一个言论自由的问题,要是讨论出不要的结论,那怎么办?这正是制约我们不可以讨论的真正原因。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体系里面,创造和思想是不受欢迎的,只有顺从才是正道。

所以中国没讨论。

推荐大家看看周其仁教授的文章有关回忆赵紫阳的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0 00:43:00
以下是引用laudon在2006-5-9 15:39:00的发言:

  《论语》和《理想国》,两者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但其风格却似乎预定了中西文明的传统。《论语》是年纪越大越读得有滋味,对孔子的敬意越多。不过有一点,读《论语》你总要面对一个大权威。《论语》中,常常一方是圣人的训话,一方是受训者小心问老师应该如何如何。孔子比别人高的地方在于他知道的最多。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则全然不同。他有名的话是:我一无所知,惟一比你们知道得多的是我知道我不知道。他用他的问题,把那些自以为知道的人逼入绝境,面对自己无知的真实面目。
  

这个东西才真正说到了正题。“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那个学派为纯粹学术而学术,为纯粹学术而讨论。孔子,孟子,墨子,朱子,阳明子,到明末的东林书院,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聚积起来,而专心治学,靠的是一种血性——一种儒家传统下的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对忧患现实的强烈不满,而最终目的仍是要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在中国,没有这种血性,没有这种抱负甚至对现实的批判情怀,要进行柏拉图式讨论,只能是变了味的讨论,没有任何结果的讨论。很难想象左宗棠与贺长龄,贺煦龄,陶澍,胡林翼等人,若没有这种纽带,将是何种结果。

最关键的恰恰就在这里:今天,这个纽带已经不见了,荡然无存了。

仗义执言说的好“孔子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最可恨者,培养孔子的土壤已经被人用机器给挖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0 00:52:00

呵呵,个人仍然认为,在当今教育环境下,还是要向古先贤学习:王阳明,袁崇焕,曾国藩等人。这些人生在八股文时代,但一个共同点在于他们只是把八股文当作敲门砖,而另外具备一套真正的治平天下的学问。

学好两套本领:一套用来应付考试,应付令人作呕的……;另一套则用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0 00:56:00

个人觉得,怎样上课还只是个技术问题,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思想环境和学术环境。

首先,中国当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是比较僵硬的坚持,马克思的东西就是对的,可以作为论据来驳斥从事实或逻辑上推理出来的结论,与之相冲突的东西首先是政治不合格,不再有发挥发展的余地。如是则何以创新?到底是真理重要还是意识形态重要?
其次,现在的学术体系,它不鼓励新东西的发展,也没有给新东西的发展留下什么空间。
当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生活的压力以及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扭曲对人才的成长的影响就更大了。小小的课堂技术只是末节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10 04:00:00
以下是引用仗义执言在2006-5-9 21:53:00的发言:

几个币就想收买我,封我的口!

我是个喜欢批判的人.对币不感兴趣!

[分享]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

这个题目不好!

应改为:孔子如何培养精英?

"思"与"学"的关系,孔老夫子早有英明的论述.

讨论是啥东西?是思是学!讨论就能成为一流大学?

不思不学的人,讨论顶个屁用!

学是基础的基础,继之以思,讨论最末!

孔子曰"终日以思不如学也!",

又曰"群居终日,言不及意"

不思不学的人的讨论就是"群居终日,言不及意"

还在研究老师应是什么样的?

孔子就是最好的榜样!


讨论就是激发那些还不知道或是不能够进行批判式思维的人去思去学。如果你已经能够自觉自主地去思去学,通过讨论你可以帮助别人,同时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灵感。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人的经历,不是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0 4:04: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