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laudon在2006-5-6 15:29:00的发言:
讨论式教学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讨论中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质疑与思辩。这种方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备课必须充分,归纳更为精细,引导能力更强。由于这些要求的提高,敢于主动尝试这种教学方法的老师就不会多,另一方面原因,是我们现有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这也是制约讨论式教学推广的瓶颈。
 引用我此栏中首帖,是想说明讨论式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师。 
开展讨论式教学并不很难,除了学生配合外(上帖讲了),另一个重要因素则在于教师。
 现行的教学法最为简单,大多教师来到课堂,照着讲义讲,学生抄下笔记,偶尔穿插一点相关知识笑话,或者加点学生并不掌握的资料,使学生偶尔笑笑或精神振奋一下,或许问一两个问题,这一节课就算结束了。教与学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用不着怎么想,当然也不可能有时间问。经验丰富的教师则明白教学过程的高深技巧,知道如何调整他们的所言所行,他们能得知阻碍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是什么,而且立即做出对策,并能处理一些突发性的提问。更强一些是则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他们知道如何讲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精通所教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前沿信息,作“专家”,他们对知识体系了如指掌;作为学者,他们熟悉相关学科,能将文、史、哲等贯穿于教学中,能高屋建瓴、融会贯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灵活自如地驾驭教学,学生对这样的教师也就很满意了。
 而讨论式教学则不然(有些课并不适应用讨论,则用探究式教学法),它讲究的并不在如何教的问题,而是学生如何学、并如何做“学问”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下的教师更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思维能力。(而且会注意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的在“节点”上让学生讨论或探究,选择最佳进入讨论“状态”的途径;这时对要求教师要求更高,除具有专家学者的知识范围外,同时要求教师有甘于“不耻下问”的科学态度,对学生的问题,答得出来的则答,答不出来,则愿意与学生一起探讨,能倾听学生的分析,肯听学生的“创意”,并敢于否定自己的。不过,这在我们有着几千年儒教传统、师道尊严的体系中这样去做,是需要相当有勇气,也是件很难的事。
 高校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它构成要素是多方面地,包括教学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处理信息地能力等等,我们上面只侧重提出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教学能力。现代教学论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必须考虑难度、强度、密度、速度诸多问题同时,还必须探究如何培养学生“学问”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紧迫性越来越强——培养大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启迪其智力与潜力,尽快转变现行的教学观念,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师的能力素质越好,其效果就愈好。使我们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真正上一个台阶,否则我们创新教育只是空喊口号。当然这也是一个配套工程——需要从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与之适应。当前确有必要反省一下我们现在教学评估中的“评价体系”,此事迫在眉睫。
 我这儿,不妨抄一段较知名的大学某领导听课后的评议意见:***老师讲课认真,备课认真,课堂教学逻辑性强,思路清晰,同学上课纪律较好,但人数少,课堂太大,总体效果有待改善。听课领导签名:***。另半页则是各项评分(略)总评成绩90分。(我不敢打错一个字,文字标点数字共计80,没打出的字是学科名与各项给分)——如此导向,我们的高校教育会有希望么?!
  希望能引起争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3 15:59:0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