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到矛盾的匠人精神
日本文化中,有一种勇于创新,极致认真,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确定一个目标就执行到底的匠人精神。
从小处看,匠人精神是一种踏实,是对细节的严谨执着,对错误的正确态度。
一位留日的科研工作者说:日本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的小组研讨会上会非常细致认真地研讨错误出现的原因,但不会对研究者本人提出任何批评。
这种对待错误的严谨和对出错者的宽容,恰恰激励了人们更加重视错误,防止错误的再发生。
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十年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为诺奖足足等了二十年。
在此前长达二十多年的学术长跑里,他经历了种种挫折:博士毕业没工作、研究得不到支持、被迫转专业……但他仍坚持缩在实验室里专心致志于自己的研究,“十年如一日”熬过枯燥的学术生活。
 
大隅良典在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 / 视觉中国
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矛盾。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深刻地阐述了日本文化中处处体现的这种现象。
“日本人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勇敢而又极度胆小,极度保守而又极度喜欢新事物……他们非常在乎他人如何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但是,即便他们犯了错未被人发现,依然会有罪恶感。”
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高度重复的匠人精神同创新之间的矛盾:
正是匠人精神中矢志不渝的专注力量,才为创新发现时的灵光乍现提供可能,同时,为观点的实现提供保障。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曾说:“保持孤独,我才能够不被这些东西左右,逼近事物的本质,这让我能产生新的点子。”
在他看来,保持孤独,才能从内挖掘能量;专注于自身,才能缩短减少接触到“事物的本质”的时间,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换来的恰恰是原创灵感喷发的瞬间。
而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的运筹帷幄,也演绎着日本文化中的“菊与刀”。
“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看似急功近利,但同时,日本人特有的踏实已为此做好了准备,并源源不断为此提供持续的力量。
鲁思·本尼迪克认为,日本人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自尊文化,对名誉的维护也是其中的体现。
对匠人精神的坚持,对名誉的追求,以及深入骨髓又充满矛盾的耻感文化和自尊文化,都在拿下诺奖这条路上,为日本人保驾护航。
本届诺奖公布后,有位华人科学家也走进了公众视野。
美籍华裔科学家陈列平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中,首先提出通过抗 PD-1 通路抗癌。此次没有拿到诺奖,许多科学界内人士为他鸣不平,认为诺奖评审不公。
 
北大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授王月丹认为,陈列平没有拿到诺奖,是考虑到也有其他科学家发现配体,评委会经“平衡后得出的结果” / 梨视频
陈列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中国人不擅长讲故事,不擅长将复杂的科学变为简单的概念去让人们接受,这一点可能是我们最大的缺陷。”
也许在科研的路上、在夺下诺奖的竞赛中,中国人已经走出了很长一段路,也做好了十足的准备,也许在“滞后性”过去后会有喜人的突破;但在日本18年内这些突出的成就中,也至少可以让人看清,在更多方面,也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