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首次用“规划”替代了以往已完成的十个五年计划中的“计划”二字,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在这个建议中,再一次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并再一次重申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跨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东中西部之间经济社会的平衡、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其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使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本文据此立论,从为中部崛起建立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战略支点出发,对实现跨区域合作,打造环洞庭湖经济圈作一些探讨。 
一、中部六省“十一五”规划设想对中部崛起战略诠释存在不足 
中部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造成东部沿海的“经济飞地”与“塌陷”的中部、落后的西部以及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东部经济发展的“喜玛拉雅山”与西部自然的喜玛拉雅山并峙而立,而中部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孤峰疏落,裸露出大片大片低谷的实际,在“十五”开启之初提出来的。实施这一战略的目的就是跨区域的经济发展合作,打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地区间差距,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次“十一五”规划,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建议”中再一次强调加大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力度,同样是为了这一目的。“建议”发出之后,中部六省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各自的“十一五”规划思路和战略设想,许多经济界学人也踊跃参加讨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可谓是“热情空前”。各省正在实践或欲实施推进的比较成熟的思路基本归结为:山西的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城市圈”发展战略、河南的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湖北的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安徽的“合肥——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江西的“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战略,以及湖南的“长、株、潭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等六个具体的战略设想。这六个具体战略设想及其各主流媒体反映出来的一些内容,只要过细的下一点比较研究的工夫,不难发现,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未完全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 
这一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以行政区为圈,以各自相对发达的地区为圈,以各自省会城市为点进行规划设想,按老百姓的话讲,这是在“造窝”,而不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走的还是“非均衡发展”的老路子。如这些设想付诸实现,将是新一轮的“造山”运动,等到尘埃落定,露出的依然是一座座孤峰和一片片凹地。这种规划名义上叫什么什么经济圈,但实际上至少某种程度程度上依然烙下了“行政经济圈”的影子。其次,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市场的力量和需要,仍表现出“关起门来搞建设”、“超经济强制”等计划经济的老套路。将各个战略设想综合起来看,大家都在一门心思的想自己的发展,而缺少从整个中部崛起的角度来考虑实现自己的发展,缺少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冷静分析,并抓好现在落后、但有条件把经济搞上去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培植市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来搞好经济发展的耐心和决心。“十五”期初,国家一下子投资了4000多个亿资金到西部,一时轰轰烈烈,甚至有专家乐观的认为,三、五年西部就会成为投资热土,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当时,各省也是一时间热情达到沸点,“分钱圈地真忙”。可到了第二年下半年就明显偏冷,为什么呢?市场开发开放度不够,基础设施落后,信用缺失,投资效益难以发挥,使投资者望而却步。而这所缺的三个东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实是政府应该有耐心下力气去抓的事,不然,投资者想进来也进不来,进来了也没有回报。“十一五”期间,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一定要接受这一教训,不然,努力与结果将依然是巨大的反差。 
2 环洞庭湖经济圈 
(二)未完全适应跨区域经济合作要求 
这一方面的不足表现明显,具体分析一下中部六省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十一五”规划设想,均缺少从中部这一整个板块崛起进行思考的成分。换言之,就是没有一个跨省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设想。这种各自为阵的自家人合作设想,是计划经济的“遗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少代表性和说服力。为什么呢?因为合作发展一直是中部六省的一个难题。由于地域分散,产业各具特色,又各不相让,所以,经济上的互动很难有起色。就象一个篓子的螃蟹,绞在一起,谁也爬不上去。如侥幸有一个爬上去,并不说明问题根本解决。因为这种设想仍象以前十个五年计划一样,绕开了这道难题,这是其一。第二,这种单一增长极的作法,很难不使其它广大地区边缘化,很难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造就中部广大地区的统一市场。党中央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又实行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都是为了打破地区发展不平衡,实现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十一五”又加大这一力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部大开发10年来,努力与期望形成了巨大反差。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除上述提到的忽视市场作用、基础设施落后、信用缺失外,还有一个就是中部塌陷,发展的传递力差,制约了中央财政巨大投入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些教训应该成为中部崛起的借鉴。如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再不注意跨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一市场的形成,造成中部各区域之间新的塌陷或保持“圈”外既有塌陷,可能发生。 
(三)未完全体现用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 
中部地区除个别省外,绝大部分是我国的粮仓、棉仓所在地。因为我国西部粮、棉产地极少,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工业发达,用地紧张,长期以来,十几亿人所需的粮、棉生产重任就落到了中部广大地区。这里是国家商品粮、商品棉基地,因此,也是全国“三农”问题最集中的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发展。但只省会中心城市发展,发展好的地方发展,而不是急需发展的地方发展,有条件但因种种原因长期压抑发展潜力和发展愿望的地方发展,那“三农”问题能得到根本解决吗?要知道中部六省的国土面积是102.8万平方公里啊!可能有的同志会说,我们不是在搞村村通吗?但这是小设施,相对落后地区的大设施呢?特别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产区,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只予不留,承受了“剪刀差”带来的巨大牺牲,支持国家工业化。因为长期搞基本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再就是轻工业,造成了区域性的大交通落后,区位陷落。导致今天城市转型有潜力却没有魅力,有资源却没有环境,想发展却失去了区位。在国家工业化基础奠定后,他们要搭上这趟车,要求国家投资搞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业还不行吗?!诚然,现在国家已取消了农业税,但这只是不取、给“三农”松绑的办法,还不是完完全全发展的办法。因此,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建国以来长期作为国家重点商品粮、棉基地的大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进行规划,才是应有之义。 
由此可见,针对上述三个不足,有必要在实施现在这些设想的同时,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破解中部合作难题出发,寻找一个跨省经济合作的试验区,为中部崛起打造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战略支点。 
二、打造环洞庭湖经济圈的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 
纵观世界经济跨区域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无一不是沿流域发展,如欧洲的莱因河经济走廊,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五大湖经济区就是典型的例子。与此相比,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的洞庭湖流域也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特色经济区。基此,下面对其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有利条件 
第一,环洞庭湖经济区横跨鄂中南和湘北,城市密集,在这里建立中部崛起具有创新特色的经济圈,符合跨区域合作的要求。在这一地区环绕着湖北的荆州、松滋、石首、洪湖,湖南的长沙、益阳、常德、津市、岳阳、汨罗、沅江等十余座城市,还有几十座规模不小的县城。这在中国的省与省之间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按毛主席的话说,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省与省之间是三不管的地方,很难发展为成片的城市。现在仔细考察中部各省之间,也只有这两省之间有这样集中的城市带。在这一环洞庭湖城市圈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圈,既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行政中心的发展模式,符合跨区域合作的发展要求,又有利于实现以城市为点,以交通为线,点线结合辐射城乡,拉动两省进行规划的设想,符合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的原则。 
3 环洞庭湖经济圈 
第二,环洞庭湖地区,属于富裕的江汉平原,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最集中的产区之一,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里在农耕时代曾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两湖熟,天下足”是对这一辉煌最好的诠释。历史上这里曾有运河连接汉江和长江水系、湘江和漓江水系,千帆竞渡,商贾云集,创造过商贸经济的繁荣。如:明末清初人写得笔记《杂林广记》就叹曰:“荆州沙市………京师、姑苏乃不及也”。新中国成立后,两湖平原也可以说创造了农耕文明的极致。这里的每一个县都是产粮、产棉大县,在计划经济农业的高积累时代承受了巨大牺牲,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这一地区的一些重要港口城市及商埠,在周边丰富的农副产业资源支持下,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如十大古都之一的荆州的轻纺、轻化工、机电、家用电器、农副产品深加工、装饰材料、生物工程、物流业等产业,湖南长沙的机电、重型车辆制造、大型空调制造、文化产业等,岳阳的石油化工产业、常德的酿造业、卷烟业、光电产业等,还有旅游业可以说是这些城市的共同但各具特色的产业,等等,已为这一地区的产业集群、合作、互补创造了一定基础。 
第三,环洞庭湖城市圈有比较好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教育发达,可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特别是人才支撑。这里北枕长江,西接武陵,南有长常铁路,东有京广铁路,荆南四河、湖南湘、资、沅、澧、汨罗五江注入洞庭湖,风光优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水患,但随着三峡水电枢纽工程及洞庭湖水系成系统的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基本解除,地理环境已完全改善。在资源方面,除丰富的水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生物资源外,还有地下矿产资源,如石油、水晶、卤盐等也很丰富,满足大规模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况且,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只要交通和区位优越,“零资源”经济区实现大发展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市场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恰恰这一地区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教育发达,“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指得就是这里。现在,就环湖城市来讲,有四个增长极:长沙、荆州、常德、岳阳,有两个教育资源富集的城市,一个是湖南省会长沙,高校集中;二个是荆州,是湖北仅次于武汉市的第二个高校集中区。此外,这一地区的中、初等教育也非常发达。由于行政分割,又长期受“非均衡发展”影响,经济相对落后,每年将数以十万计的熟练技工送到了广东、江苏、浙江等省。 
第四,环洞庭湖城市圈同属楚文化覆盖区,民俗民风相近,同样具有筚路蓝缕、发愤图强的精神,存在着共同合作的文化基础。有许多专家学者把中部崛起的合作难归结为产业异质、地域分散、经济不能互动,我看这些都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行政分割,旧有发展模式的影响和文化的异质。在这一地区建立经济圈,只要行政高层能够形成共识,至少在民间合作上,不会有文化的冲突。两湖平原划龙船,吃粽子,唱花鼓,文化上有太多的相同。屈原一生为官荆州,却舍身投江于汨罗,把楚人的爱国精神和图强意志留给了楚地后人。这种文化的同质基础也是其它跨省域之间少有的。 
第五,建立环洞庭湖城市经济圈设想,能够弥补湖南、湖北两省“十一五”设想之不足,为实现中部崛起闯一条新路。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带动的是湘东一线,而对湘西、湘北辐射相对减弱;湖北省的“武汉城市圈”,对以武汉为中心100多公里的范围拉动强一些,而对鄂中南部辐射相对减弱。环洞庭湖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战略设想,正好弥补了这两个设想的不足,体现了跨省域合作,地域城市集中,产业相近互补,经济容易互动的要求,破解了都争老大的合作难题,可以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个有借鉴意义的尝试。 
(二)存在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交通问题,由于长期的行政分割及其它原因,两湖平原隔断了过去“千帆竞渡,商贾云集”的经济互动联系,酿成了经济的衰落,从而致使现代交通体系一直未能建立起来,陷入了“铁路没有,公路断头,水路中止,机场关闭”的窘境。例如:从荆州到岳阳既没有铁路,也没有高速公路,荆州沙市到澧州津市(这两城市在历史上被称为两湖平原姊妹城)、常德也没有铁路,高速公路还是断头路,并且洞庭湖以北两省各县市也没有象样的等级公路连接。正是交通的落后,制约了这一区域的经济潜力发挥,造成了这一地区的塌陷和沉沦。 
4 环洞庭湖经济圈 
第二,“三农”问题集中。这一地区是国家商品粮、棉最集中的产区之一,因此,“三农”问题也是最集中、最突出的地区。这一地区集中了近2000万的农业人口。他们的贫穷是与这一地区长期承受支持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牺牲相联系的,是这一地区长期进入不了国家大基础设施建设笼子,制约其强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相联系的。 
上述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的列述,前者说明打造环洞庭湖经济圈所需要件的充分性,后者说明其实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客观告诉我们:打造环洞庭湖经济圈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科学选择,也是两湖人民迫切需要发展的合理诉求。 
三、对打造环洞庭湖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操作路径及产业方向的设想 
(一)基础设施建设 
当务之急是交通建设。这里主要谈谈这一问题:(1)针对鄂中南和湘北(洞庭湖北部平原)没有铁路的实际,国家将荆岳铁路、荆常铁路列入路网规划,打通中部地区到华南、到大西南的又一大通道(使这一自秦始皇以来就有的古之驰道重现活力)。这两条铁路的修建,将使环洞庭湖城市圈的铁路环绕起来,为开展环湖旅游做准备。(2)将荆东高速公路延伸到常德,并同时修建荆州到岳阳的高速公路,使高速公路也把环洞庭湖城市圈串接起来,形成交通的第二快速通道。(3)加强环洞庭湖区各主要城市港口建设,为恢复水上航运互动,开辟环湖水上风光特色旅游打好基础。(4)恢复荆州机场航线,进行改造,使其成为重要的第二线航空港,恢复其两湖平原航空枢纽的地位。通过这四个方面大交通建设,使沉沦的两湖平原区位优势提升上来,形成立体的环洞庭湖城市圈的统一市场和经济互动,加速人流物流的循环,提高各城市吸引投资的魅力,使蕴藏深处,甚至屡受压抑的发展潜力释放出来,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操作路径 
在加强大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先易后难的次序先进行共同旅游市场的建设,这方面各城市间产业的同质性和互补性非常明显,易于整合,易于产生效益。第二步建立环洞庭湖城市圈投资银行,完善共同的金融市场,避免投资资金的浪费,保证投资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第三,建立环洞庭湖城市圈发展总公司,完善共同的城市营销市场,推进经济圈城市管理的转型和创新,培育公共信用,提高跨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第四,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经济圈共同的企业直销市场,推进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如交通设施完成,并这四个操作到位,环洞庭湖经济圈的框架才可以说基本确定。 
(三)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环洞庭湖城市圈目前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及优势,根据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有前景的产业发展大致有以下十个方面。 
(1)信息化产业。信息化是工业化的领头雁。在环洞庭湖城市圈中,长沙是湖南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而荆州也是湖北各地市中无线通信用户率先突破100万户,信息化产业发展最强劲的城市,其它城市的信息化产业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圈的建立,区位提升,工业化加速,这一产业必将成为最强势的产业迅速发展。 
(2)旅游文化产业。环洞庭湖城市圈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市场也大,但由于市场分割,开发不力,没有产生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四个增长极城市长沙、荆州、岳阳、常德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除长沙市旅游文化产业年创收287.5亿元,在全国有点名气外,其它城市均一般。但长沙的这287.5亿元与杭州一个西湖年创收400个亿比较,也算一般。环洞庭湖城市圈丰富的自然景观,湖光山色,众多的人文景观,成片成片的就有十几处,但都处在闲置状态,没有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如能统一市场,建立环洞庭湖旅游文化圈,加强策划,完善设施,大力开发国内和海外市场,把楚文化游、三国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历史文化名城及名镇游、自然风光游、人文地理游和文化休闲结合起来,开展环湖旅游,并将城市圈中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美丽传说、民俗民风、特色民歌音乐演绎成美仑美奂的舞台表演艺术和影视作品,提高旅游产业的质量。保守一点估计一年创收2000个亿不成问题。 
5 环洞庭湖经济圈 
(3)软件产业。这一新兴产业以长沙和荆州为代表,已有一定基础,在环洞庭湖城市圈内可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4)工程车辆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以长沙、荆州、津市为基地,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随着环湖经济圈整体区位的提升,交通便利,配套加强,可成为本区域有竞争力有规模的支柱产业。 
(5)轻纺、轻化工产业。是荆州、石首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在交通改善、统一市场形成后,纺织业得益于两湖平原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发展潜力将会更大。现在,要加强技术改造,加强纺织纳米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领域拓展,向差别化、超细化方向发展,做大规模,重振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的雄风。轻化工基础很好,品牌也好,区位改善,投资增加,就会有大发展。 
(6)机械、光学、电子产业。常德和荆州都有一定产业基础,发展势头很好。如大交通格局形成,两地极易进行技术互补,做强做大。 
(7)石油化工产业。这一产业岳阳不但有好的基础,而且规模也不小。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发展仍然看好。 
(8)盐化工产业。松滋市蕴藏着丰富的盐矿资源,随着交通的改善,投资环境改变,盐化工将作为一个新的增长产业,表现出发展活力。 
(9)生物医药产业。在荆州发势较旺。随着区位的提升,有条件形成一个规模和效益都很大的产业。 
(10)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环湖城市圈各城市都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目前常德、益阳、岳阳、荆州、松滋等城市这一产业发展势头都不错,已产生积聚效应。如酿造业、烟草业、食品加工业、饲料工业等等,已有较大规模和效益。酿造业、烟草业品牌也很好,就是食品加工业缺少象河南“双汇”那样一个品牌,如加速培育这样一个品牌,规模可以做得更大。随着经济圈的建立,还可发展一些观光农业,把农业生产、科研与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此外,还可利用两湖丰富的风力资源,发展风力发电及其制造业。风力发电是清洁、环保、生态能源,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也是极有前景的制造业。它在发达国家已是很大规模的产业,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国际上丹麦的维斯塔斯风电设备公司是著名的生产商。城市经济圈发展了,循环经济也会形成规模产业。“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绝对的废弃物”。如荆州的环保设备制造,垃圾发电已有基础,利用这一基础,就不愁做不出规模来。还有物流业、会展业等也会大大发展起来。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现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建立环洞庭湖经济圈的战略设想,克服了现有各种设想绕过合作难题,仍某种程度囿于旧的发展模式的不足,提出了一条按市场规律要求,进行跨区域发展的新思路。这是一个合理的容易被长期压抑发展潜力和愿望的双方所接受的思路。这里特提出这一思路,以期引起讨论,以求教于经济界的广大同行及关心两湖地区发展的人们。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12月“地方专版”、“新视点”栏目 
2004年《中国经济年鉴》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