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二战跨考经济学研究生,现在研二,学校非重点。读研之后,才发现经济学
研究生生活和自己期望相差太远了。跟导师做课题,但导师项目都是
农产品的,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当初选择跟导师做,一是自己没有办法和能力另起炉灶,二来对所谓经济学科研还没有概念。当自己真正上手课题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坑太深了。在课题上,导师给我的“意见”总是“你的观点没有新意”、“你的主题不吸引人”、“你的结论不够创新”云云,至于怎么做才能达到要求呢?导师的回复就是“多看文献”、“看‘四大金刚’”云云。导师是个很传统的经济学教授,对现在的计量模型不懂也不感兴趣,因而我在写论文用到模型他基本不看。但要发现新问题、提炼新观点要花的时间很可能是无底洞。现在我只能每天在知网、万方刷各种文献,看得人都厌倦了,尤其是每天看着各种农产品“价格传导”、“地域传导”、“季节性调整”之类的,感觉整个人视野狭隘了,见识短浅了。每天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收获了啥,原本研一还对学术很感兴趣的,到研二,只想快点给导师交差,然后赶快实习找工作。导师还问我想不想读博,我只能“呵呵”应对了。
我现在压力也很大呀。又是复读,又是二战的,比同级学生大2-3岁了,在外面找工作优势没有,劣势倒是一堆(年龄、学校等)。现在研二,学校的课还非常多(据说是老师不够,只能将大部分课挪到研二来)。帮导师课题处于停摆状态,没有任何进展,在外面找实习找工作又非常被动,深感前途渺茫。现在还时不时有后悔考研读研的想法,毕竟我本科是
英语专业,还过了专四专八,如果不是花了大四和应届毕业生两年去跨考研究生,在外面工作至少也积累了不少从业和社会经验了吧?
之前,看一个同门大师兄一直在钻研数据科学,我因为一直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于是也和他一起钻研起了Python、网络爬虫、
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东西,想在毕业时候能有一技之长。持续了将近一年。但当我看到大师兄后来工作公司里的本科生写的代码还有面试题的时候,才深感:未来是属于他们的。我一个文科生,数学永远是迈不过的坎。
我求同为学经济学前辈指点,接下来该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