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货膨胀的话题
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物品,如果这个物品是稀缺的,就会成为商品。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是商品,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要素是商品,劳动者可以提供的劳动力同样是商品。显然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如果不将货币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话,那么货币的价格即是以其他商品衡量的量度,但货币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衡量其他商品价格的一般性工具,并没有使用价值,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用其他商品来衡量货币的价格。
信息是人们决策的条件,价格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因素,是关于商品信息的集中表达。因此,人们以价格为条件安排经济行为。
商品的价格说完整了是相对价格,价格并不是非常平稳的,每时每刻都在变,但多是局部意义上的,微观意义上的,或者是幅度较小的,可以预见的,只会影响到人们的某个决策行为。以货币为量度的价格上涨,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不变,不会产生什么危害后果,就像春运期间什么商品都涨价一样,大家都有预见,也没给社会带来混乱。
但如果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而且这种变动是大范围的,广泛意义上的,非预期的,那么这种混乱会使人们无从判断市场中真实的信息,从而会导致无效率的经济决策,这种无效率的经济决策主要表现在,如果总体价格是上升的,人们就会抛弃货币,而持有其他物品,于是货币的价格下降,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加剧了人们抛弃货币的倾向。最终从宏观层面看,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人们变的贫穷,社会生产迟缓,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危害。
通货膨胀的危害在于经济体的无效率,而不在于货币的贬值。以上分析同样适用于通货紧缩,当人们争相持有货币而抛弃物品时,会导致宏观意义上的商品价格下降,即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有两方面的原因,即社会中商品与货币的相对稀缺关系。如果这种关系稳定,经济就是稳定的,如果关系变化,导致人们非理性决策,则分别会产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在一个广泛的市场中,商品总量一般不会发生突然变动,因此,通货膨胀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市场中某种影响范围广的商品价格发生重大变化,引起人们抛弃货币持有商品,引发市场中其他商品价格上涨,例如石油危机引起的通货膨胀。另一个原因是市场中货币量突然变动,如央行大量发行货币,或者市场中货币流通速度加速,都会导致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稀缺关系变动,产生通货膨胀。
经济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就像大海中放一枚炸弹基本不会产生影响一样,经济规模大,市场中的商品和货币总量就大,一个绝对量的变化对于总量大的市场和总量小的市场意义是不一样的,总量大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强。人们出于躲避风险的本性,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虽然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有意或无意的影响价格行为都是在有限有市场规模意义上讲的,这里的“有限”也是相对的概念,是指相对于影响者力量的有限。就此而论,政府不能参与市场中的经济活动,政府参与度越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危险越大,因为,政府的力量大,控制的资源重要而且巨大,容易形成有影响的价格影响行为;再者,政府的示范效应,市场中的各方倾向于跟着政府操作,和跟庄的道理是一样的。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分散的经济决策,政府的深入参与会破坏这个基础。
因此,通货膨胀产生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政府的责任,或者政府大量发行货币,或者政府没有调控好某种影响广泛的商品,或者宏观经济政策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当前关于中国处在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的争论极多,但这种争议了无意义,我们应当关注怎样建设一个健康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可以抵消产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力量。这个经济体至少应当具有以下条件:政府从经济活动中抽身而出;政府掌握的资源应当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安排;致力于做好货币发行工作;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